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81篇
  免费   396篇
  国内免费   446篇
教育   19636篇
科学研究   3108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2221篇
综合类   2051篇
文化理论   9篇
信息传播   88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207篇
  2021年   462篇
  2020年   593篇
  2019年   447篇
  2018年   155篇
  2017年   175篇
  2016年   274篇
  2015年   713篇
  2014年   1825篇
  2013年   1616篇
  2012年   2307篇
  2011年   2438篇
  2010年   1695篇
  2009年   1537篇
  2008年   1693篇
  2007年   2045篇
  2006年   1987篇
  2005年   1745篇
  2004年   1561篇
  2003年   1333篇
  2002年   1068篇
  2001年   822篇
  2000年   496篇
  1999年   222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Mercury porosimetry was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pore structure of the historic Roman cement mortars representative of different locations in Europe and time periods as well as different application techniques from architectural castings to in situ formed renders and profiles. Three categories of pores were found to coexist in the mortars. The finest pores, with diameters below 0.1 μm, are present within the hardened aged Roman cement matrix. The larger ‘air’ pores, with diameters between 0.2–2 μm, are due to the evaporation of the excess unbound water and restricted hydration. Pores larger than 2 μm are rare and, in general, can be related to microcracking induced by shrinkage drying and mortar weathering. The mortars have rarely been found to develop a dense fine-porous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of the ideal conditions of moist-curing; massive architectural castings being the only exception identified. The presence of larger ‘air’ pores was, in turn, almost universally observed. The investigations of the freshly prepared Roman cement mortars have revealed that the restricted hydration could be due to the exposure of the freshly laid surface to dry real-world external environments, a high water-to-cement ratio in the original mortars, or the drawing of water from the stucco mass due to insufficient pre-wetting of the porous masonry. The insufficient reactivity of historic cements, resulting from a high content of over-burned, non-reactive cement components or coarseness of the cement grains, could be another reason for yielding poorly hydrated mortars in the past. In general, Roman cement stuccoes are in an excellent state of preservation in spite of their usual exposure to polluted urban environments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Therefore, the coexistence of Roman cement mortars of widely different pore structures has not brought about any problems of incompatibility which field observations could reveal. The Roman cement repair materials have been found to develop pore structures similar to those of historic mortars. Therefore, they are in broad terms compatible with historic masonry or stuccoes. However, the porosity and strength of the repair materials can be controlled by a careful manipulation of the water-to-cement ratio of the mix to adapt them better to the properties of the host material.  相似文献   
982.
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已成为一项国策,研究如何提高和建设可持续发展性的体育产业经济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体育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建设体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哲学辩证理论分析体育产业经济对体育强国构建的重要性,统计分析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结合十九大新时代背景下给出未来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策略以期寻求为构建体育强国给出一些指导意见。认为:体育经济是体育强国的重要基石;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政府政策导向市场化、跨产业融合增加与其他产业的结合度对构建体育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83.
采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不同收入的居民对体育消费结构和体育消费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各类体育消费都呈现上升趋势,实物型体育消费增长速度变慢,观赏型体育消费和健身型体育消费增长速度变快,当居民年收入在10万以上时,观赏型体育消费和健身型体育消费开始急剧增加。制约体育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收入、体育消费的价格、体育消费结构和居民的可支配时间。  相似文献   
984.
研究非特异性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患者的腰骶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招募筛选NLBP患者71例(NLBP组)及29例无腰痛的健康人群(Con组)。填写问卷评估疼痛程度和腰功能障碍,并分别拍摄矢状面及额状面的X光片,测定腰椎前凸程度和骨盆侧倾程度的相关指标。研究发现:①NLBP组腰椎前凸程度与Con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NLBP组与Con组相比骨盆发生明显侧倾(P<0.05);③性别对NLBP患者腰骶结构没有影响;④不同年龄的NLBP患者腰椎结构有发生不同的改变,青年患者与中老年患者相比,腰骶出现了显著的腰曲变直(P<0.05)及骨盆侧倾(P<0.01);⑤症状也会影响NLBP患者的腰椎前凸程度(P<0.05)。研究结论:①骨盆侧倾是NLBP患者的共性,可将该指标用于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估;②不同年龄、性别和症状的NLBP患者进行康复时应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985.
在大部分非常规超导体中,准粒子激发谱中存在着“线节点”或“点节点”。 这些节点的存在,导致热力学量和输运系数在低温区的温度变化呈现幂次律。解析分析表明,外加的弱Zeeman磁场会显著影响节点的结构。 尤其是,预言在某些情况下Zeeman磁场可能在费米面上诱导出“面节点”。计算若干自旋单态和自旋三重态的电子比热,结果显示外加的弱Zeeman磁场对节点结构的影响会导致幂次律产生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986.
基于交换理论,以交换理性、交换结构、交换的不确定性为切入点,结合相关治理案例,对体育公共服务治理中的公共性偏移、合作性缺失、多元化不足等问题进行解释。研究认为,在体育公共服务治理中,当经济理性超过社会理性,各主体将形成损公利私的扭曲行为;资源状况的差异导致主体结构失衡,进而导致主体间形成控制与依附的关系,阻碍了以平等、协作为特征的主体间合作形成;不确定性影响了“体制外”组织的参与,导致“多元化”的不足。最后,以培育社会理性、平衡主体结构、降低不确定性三个角度出发,以规范各主体行为为抓手提出治理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987.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从中学体育教师、学校领导角度出发对中学校园足球文化结构进行了理论假设与验证,同时调查了体育教师对中学校园足球文化结构的认知差异情况。结果表明:1)通过综述以往研究,提炼出了中学校园足球文化由政策解读、校本实际、自我能力、学生情况、地域文化、社会环境、足球核心价值7个维度构成,并得到了良好的验证。2)通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中学体育教师因为教龄、性别、任教地区、任教阶段的不同,对中学校园足球文化结构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差异。立足于中学体育教师和学校领导展开的调查,旨在为中学校园足球文化的基本结构及内涵认识情况进行了解,中学的校园足球文化参与者有了清晰的认识,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学生参与和学习正确的足球运动,从而为中学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中学体育教师认识差异的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讨论,积极探索当前社会背景下构建中学校园足球文化的方法和途径,为中学特色校园足球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积极的理论基础,也为中学校园足球的开展提供积极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988.
摘要:新农村多元体育文化协同发展,是保证我国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以新农村体育文化多元结构为研究对象,以协同发展理论为理论范式,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新农村多元体育文化协同发展问题。研究认为:新农村体育文化是多元化发展结构,其具有共存性、稳定性、共融性等特点;推进体育文化多元结构协同发展必须建立体育多元文化共同目标价值、组织保障及制度约束机制,从而保证新农村体育文化多元化格局有序、持续发展;建立和优化公平竞争平台、大力传承传统和特色体育文化、鼓励和倡导新型时尚体育、融合发展格局等方面是农村体育文化多元结构发展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89.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困境及对策进行分析,旨在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研究认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困境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地域广阔,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发展缓慢、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环境相对复杂、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民族特性浓厚、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结构比较复杂、居民主体意识比较淡薄、少数民族地区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面对这些困境,我们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少数民族地区政府体育公共服务意识、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开发、加大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公民参与制度和渠道的力度、创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等。  相似文献   
990.
Abstract

1997 as a global media spectacle about Hong Kong’s handover of its sovereignty from Britain to China is now almost forgotten; yet Hong Kong is still caught between the politics of time and memory too complex to be captured under simple post‐colonialist notion such as ‘hybridity’. This paper tries to put in perspective a (post‐)colonial cultural politics of counter‐memory in Hong Kong cinema by investigating its decades‐long investment in a sub‐genre built around the motif of undercover‐cop. Specifically, the example of the blockbuster Infernal Affairs series is analyzed in details,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its innovative plot, to show how the ‘structure of feeling’ about Hong Kong’s political fate is embedded in the films underpinning their local box‐office success. The allegorical reading of the film series attempted in this paper also connects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 of Hong Kong, now and in the past, with the wider problem of how the future political subjectivity of Hong Kong will take sha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