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1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1篇
教育   1940篇
科学研究   48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42篇
综合类   161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56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201篇
  2006年   211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朱光潜在中国现代性转型的社会文化语境下构建起其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开启了中国现代美学的研究之路。然而,由于东西文化的差异及特殊且复杂的社会文化语境,朱光潜心理美学思想的构建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聚焦于其对西方现代美学及文化思想观念的"去语境化"的机械移植,由此破坏了其思想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42.
美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产生了翻译美学,翻译中如何再现原语作品的美学现象是一值得研究的问题。试以《牡丹亭》的两个英译本为例,探讨许渊冲和汪榕培两位译者的审美意境再现手段。  相似文献   
143.
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范畴"味"从《老子》开始提出,在魏晋南北朝时由钟嵘、刘勰、宗炳等完成构建,并在宋朝"尚韵"的文化氛围中获得了深化。"味"的核心内容在前期是对"观道"的要求,在后期是对"古淡"的推崇,并逐渐衍生出"滋味""至味""味外之旨"等概念。从"味"的内涵在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流变,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美学的数次转折。  相似文献   
144.
作为道家的重要代表,庄子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典意义的哲学命题,以此奠定了道家美学的理论基础。为了摆脱物化,达到自由的审美境界,庄子以逍遥为道家美学的最高范式,将“虚己以游世”作为人格修养的具体途径,又以“乘物以游心”作为审美主体走向审美境界的必由之路,使人从异化回归自我本真存在,渐臻“至美至乐”的自由之境和“御物”“体道”的“大美”境界。庄子将道家美学推向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次理论高峰,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艺术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5.
运用接受美学视角,对近20年(1995—2014)台湾文献信息网所收录之98篇“诚品”学位论文,分别从效果史、阐释史,以及影响史三个方面,探讨台湾学界对诚品的相关研究。进而指出“诚品”形象构建的学术轨迹。  相似文献   
146.
萨特提出了有关文学接受的一系列观点,如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参与、情感的介入、阅读即创造、阅读是读者的预测和期待等。这些观点后来为接受美学理论所接受并被文学批评实践反复证明。其中某些观点虽有偏颇之处,然其功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7.
粤东客家传统民居背山面水,外闭内敞,风格独特。本文从适应气候的地域性、适应灾害的防御性和适应人文的教化性三个方面论析了粤东客家传统民居建筑的审美属性。  相似文献   
148.
艺术和科学一直是学术界对于翻译性质界定的争议。本文在翻译美学理论的基础上,浅谈文学翻译的艺术魅力,以期发掘文学翻译中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49.
大数据思维有两层含义:一是人们思想上对大数据的认识和重视,这是一种思维态度;二是大数据思维范畴,这是一种思维方式。大数据思维范畴是大数据时代主观逻辑和客观逻辑的有机统一,反映了大数据这一新生事物存在发展的辩证关系。大数据的汹涌来潮,会改变人们传统的对可能和现实、必然和偶然、原因和结果、部分和整体、精确和模糊等一系列思维范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0.
本文运用艺术哲学和接受美学的方法,对文艺创作空白美产生的原因、空白美的表现形态以及空白美的建构进行了具体的考察和研究,并揭示了空白美在文学艺术发展进程中的独特作用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