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05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6篇
综合类   18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通过自行设计的有氧健身运动项目,确定实验对象的最佳运动负荷与运动方式,探讨有氧运动对肥胖性男子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有氧健身活动,宜采用几种综合的练习方法来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逐步提高练习的运动能力。练习过程中运动负荷采用实验对象最高心率的70%-90%,有氧健身运动可改善男子肥胖的体型,减少腰腹部、大腿内侧、上臂的脂肪堆积,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相似文献   
52.
合题时代下的丑学呼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异化的现实下 ,丑以其最本真的状态由边缘走向中心。丑学时代来临时 ,最先在文艺领域找到了突破口。丑学的发祥大约始于 1 9世纪中叶 ,卡尔·罗森格兰兹的《丑的感性学》与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为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丑在西方长期处于自救的状态 ,而在东方华夏文明中 ,我们看到了一种更加合理的感性观。尽管 2 0世纪中叶以来 ,美学走向合题 ,但只有予丑以关注才能有助于感性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3.
通过对甘肃省成年人身体形态监测结果的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成年人的身体形态较好,具有明显的亚高原人和北方人的特征--男性身材高大、体格健壮,女性身材修长、丰满.成年人的身高随年龄增长呈现逐年减小的趋势;男性的体重、胸围、腰围、臀围、皮褶厚度、BMI指数在54岁前随增龄逐年升高,此后呈现随年龄增大而减小得趋势;女性则随增龄呈现持续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54.
军训是高等院校按《兵役法》要求让大学新生接受军事训练,对他们进行国防教育,其实质是学校联合军队对学生实施的身体规训。本文分析了军训对身体的规训,揭示了军训如何强迫学生接受权力制造的知识从而获得有用而顺从的身体。本文分为准备规训的身体、接受规训的身体、接受检查的身体和规训后的身体,提出军训获得了遵守规训、自我规训和能够生产新的规训知识的身体。  相似文献   
55.
隐喻无处不在。本文以莱考夫阐述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对一些经济语篇中最常用的隐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通过定性分析,本研究发现经济语篇中的隐喻源于人体经验,抽象的经济概念是通过来源于物理世界的具体概念得以理解的。  相似文献   
56.
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 ,对言语生活的切实感受 ,对语文学习的深刻感悟 ,是语感的三个层次内容。应该选择正确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57.
王安忆在1986年连续发表了<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写作手法独特,突破了她固有的创作模式,受到评论界的极大关注,该文通过对"三恋"的分析,认为"三恋"的创作是作者从心灵深处对人生的感悟,是用小说语言谱写的人性乐章,而且"三恋"的整体创作带有一种较明显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58.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感觉方式。过去研究者主要从修辞学、美学等角度进行研究。现今随着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的发展,在理论上对通感现象的认识,也有了深入的研究。文章对通感这一艺术方式的表达功能进行探讨:运用通感,在语言的无能区,可抒难写之情;可恢复语言的原初形态;可以刺激读者的感受,引发丰富的联想。  相似文献   
59.
In this second article on the rhythm of the university, I concentrate on Alfred North Whitehead's theory of a distinctive rhythm of research. The narrow assumptions of 17th century science, which still comprise the dominant paradigm for a good deal of university research, emanate from "the Fallacy of Misplaced Concreteness" and result in "quite unbelievable" abstractions that continue to hold sway over the university as a whole. What is needed is an aesthetic appreciation, grounded in our concrete experience of nature, that enables researchers to recognize our organic connections with the world. In particular, the bodily feelings at the base and forefront of our experience constitute a "vectoral" energetic flow from the universe to our bodies that must be recognized in all research. Fortunately, prominent researchers in diverse disciplines - physics, chemistry, philosophy, theology, economics, and the philosophy of economics - are now using this Whiteheadian paradigm and demonstrating its value to the research community as a whole. In conclusion, Whitehead's theory of the university knits together teaching, learning, administering, and research into a seamless web capable of restoring balance to the postmodern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60.
李之仪词学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论发展至北宋后期,进入了成熟阶段。这个时期词学论坛上的重要议题是关于词的本质特征及本色论的讨论,李之仪以其独立思考与积极开拓的精神,表明了自己的词学思想,即:以花间为宗的词体特征论、铺叙展衍,备足无余和“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审美理想、才情并重的创作本体论,他的词学思想具有历史进化的意识,形成一种具有一定张力的动态性结构,李之仪的词学思想是北宋词学思想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