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491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27篇
综合类   3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鲁迅小说的知识分子形象可以概括为四种类型:时代先驱者、旧式知识分子、孤独者、五四青年。和当时的一般作家不同,作者以寻求革命力量的态度来分析、研究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为他们呐喊、控诉、鸣不平。通过知识分子这一面镜子,照出令人窒息的病态社会的某些本质。  相似文献   
62.
抗日战争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极其落后的时代背景下,毛泽东充分认识到知识分子的重要性,适时提出了大量吸收、团结知识分子的号召,形成了毛泽东关于大量吸收、团结知识分子的完整理论,为党的各项事业的开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天更好地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3.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历史的车轮已将我们载入信息社会时代。正是这种时代的背景和召唤,把知识分子推上了科技进步、知识创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创造物质明的精神明和政治明、振兴中华的历史舞台,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然而,政策的更新是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的基础;地位的提高是知识分子发挥作用的关键;新时期统一战线是知识分子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保障。  相似文献   
64.
经典与流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现象,但如何确定经典与流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是很值得深思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65.
明代中叶,在王学、禅宗和道学的熏染下,江南社会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士人群体,他们离经叛道,任情适性,率性而为,不以研读儒学经典、追求仕途为人生目标,而以文采风流、能诗善画为习尚,这就是所谓狂士。狂士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直存在,但只在苏州才形成了一个群体。究其原因,与苏州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市民阶级的兴起和政治氛围的相对宽松、文化底蕴的深厚密切相关。可以说,苏州狂士群体的形成反映了特殊环境下士风的变化,是传统文化在一个特殊时代的一种特别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6.
阶级斗争人生哲学的迅速崛起与全面普及,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必然结果;而了早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去对国人进行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启蒙,无疑又是率先自我思想革命化了的知识分子社会阶层。从“五四”时期所倡导的西方现代人精神的化启蒙,一直到“左联”时期所倡导的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思想启蒙,知识分子作家群体几乎都是以其时代引路人的社会精英身份,牢牢掌握着他们主宰现代中国历史命运的绝对话语权。但是,随着无产阶级政治革命运动的逐渐走向深入,知识分子与平民大众之间的社会关系却发生了根本性的位置变异:原先的思想启蒙(知识分子群体)变成了被启蒙,而被启蒙(平民大众群体)则变成了启蒙。这种社会角色的历史互换现象,对于中国现代学的发展运行过程,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内在影响。  相似文献   
67.
ABSTRACT

For some time now, the idea of secularism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renewed scrutiny. Statistical portraits, representing a simple, if relentless, narrative have been increasingly disparaged by scholars as unhelpful. Statistical secularism, as we may call it, tells a story of decline and little else. It is incapable of telling the real story which is one in which religious experience becomes hyper-fragmented. The memoirs and reminiscences of those English intellectuals who came to maturity in the interwar period have a contribution to make to this discussion. These pieces of life-writing reveal both the march of secularism in action but also the emergence of new religious experiences. At the heart of these radical changes was a widespread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way in which they were taught their religious faith. Where the experts of their day cautioned against teaching students doctrine, students like Evelyn Waugh, W. H. Auden and John Betjeman were particularly critical of that very concession. Thus, we get the chance to tease out an attitudinal pattern towards the religious education of the period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growing experience of secularism.  相似文献   
68.
"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常生活审美化"出现在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的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学者费瑟斯通和德国学者沃尔夫冈·韦尔施是这一理论最早的倡导者.对他们的理论作进一步梳理,以期对我国关于这一理论的深入研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69.
当前,无论在理念还是实践中,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引领与使命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进一步从理论上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党外知识分子政治引领的内涵、重要性以及实践路径非常必要。本研究拟梳理目前理论界针对党外知识分子政治引领问题的研究成果,研究加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政治引领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要义。  相似文献   
70.
抗战时期文学真切呈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战争的沉重压力下,在“自我”和“世界”间双向舞动“拷问”的长鞭的形象。这种双向“拷问”说明抗战文学的思考开始于冷峻的现实主义,也起步于民族自审意识的深化。而作家的自我拷问,既让人感受到中国文学在战争年代攀越的高度,也为民族心灵觉醒史留下了光辉形象。其中表现出来的“本土性”体验、救赎意识和心灵皈依的复杂性,既考验着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成长,又丰富了抗战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