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525篇
科学研究   81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74篇
综合类   15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重新审视文学教育回归文学教育本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文学在中国社会文化结构中的边缘化,文学教育这个事关培养新一代具有崇高人格、文化品位和审美鉴赏等诸多能力的基础教育工程也在教育体制、教育目标、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应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32.
中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 ,是先人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应该使这一民族瑰宝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得到进一步弘扬和发展 ,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富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33.
晚明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引人注目的时期。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 ,城市风尚发生剧变 ,传统礼教受到了极大挑战。这些变化冲击着当时的文艺思潮 ,使得晚明时期的书法呈现出强烈的个性化风格。  相似文献   
34.
浅谈教师赏识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发展学生个性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教师的赏识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心理需要 ;是发展学生良好个性的助推器 ;能开发学生的良好个性潜能 ;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提高。教师赏识有度是发展学生良好个性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35.
高中美术欣赏课是为有机地衔接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而设。我认为:为发挥这一课程的作用,这一课程的教学应充分体现灵活性、丰富性、生动性:为此,我建议:(1)课堂中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2)教师应多准备相关的优秀作品、范画作为辅助欣赏材料,(3)应强化多媒体教学在美术欣赏课的实施。  相似文献   
36.
随着古人的书法被有意无意的作伪,尤其是北宋《淳化阁帖》刊行后,真伪并见,鱼龙混杂,书法辨伪日益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北宋末年的黄伯思和董■,堪称北宋书法鉴定和辨伪史上的代表人物。二人的书法辨伪方法同中有异,可以从各自的代表作《东观余论》和《广川书跋》中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37.
兵法是艺术。《孙子兵法》作为兵法经典,也是兵法艺术美的代表,对中国古典美学具有突出的贡献。从兵法是艺术、孙武的诗人气质、孙武的审美理想、读《孙子兵法》是审美享受等四个方面,第一次对《孙子兵法》的美学价值作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38.
李白写景诗的风格外观是多色调的,有神奇的美、壮丽的美,也3有清丽含蓄的美。李白写景诗的内涵是时代精神充分个性化的、形象的表现,盛唐气象通过李白的“济世”热情和飘逸个性,转化为空间时间化的动态意象。在艺术创造上,李白继承了“兴寄”和“自然”两大写景传统,在个性表现和自然生成的基础上,一方面尽量呈现对景物的原初感觉,另一方面又象征寄托着深厚的时代内容,是比兴兼得的典范。  相似文献   
39.
《易传》作为公认的哲学著作 ,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美学艺术原理 ,因此它对我国传统的文艺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到书法艺术上也是如此 ,故在此从字体的演变、结构以及书法理论史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书法艺术与《易传》的同构关系 ,并且认为传统的书法艺术理论直接受到了《易传》阴阳互动理论和“通变”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
以创新意识所蕴涵的基本观点为材料背景,简述了实现高师数学教育的问题解决、数学欣赏性、解决问题的自然简洁性、数学发现和提出数学猜想的基本策略,阐述了寓数学思想方法于数学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