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7篇
教育   840篇
科学研究   136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87篇
综合类   88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24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1.
基于华中农业大学信息1003班30位同学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UCINET软件,对信息1003班成员的微信朋友圈进行了中心性分析和凝聚子群分析,同时计算了整体网络密度。结果表明:班长、团支书或人缘好的同学在微信朋友圈的信息传播中拥有较高的"权利",即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控制信息的流动;室友或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很容易形成小团体;信息1003班成员通过微信朋友圈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52.
北京城市绿地对热岛效应的缓解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城市功能定位将北京市分为中心城、卫星城和郊区,利用2005-2011年的19个站点逐日3个时次(8∶00、14∶00、20∶00)的温度数据,对比分析中心城和卫星城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及其变化,同时利用野外试验数据,对比研究不同城市绿地对北京城市热岛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1各时次年平均气温中心城卫星城郊区,且中心城和卫星城年平均气温波动上升,而郊区却波动下降,致使各时次中心城和卫星城热岛强度波动增强,且热岛强度增幅中心城高于卫星城;2中心城热岛强度冬季夏季,而卫星城夏季冬季,冬季均以8∶00最强,14∶00最弱,夏季卫星城各时次城市热岛强度次序与冬季相同,但夏季中心城却以20∶00最强,14∶00最弱;3绿地缓解热岛效应功能与绿地类型、树种组成、林分密度等群落结构及管理措施等相关,试验绿地夏季9∶00-16∶00的降温幅度约为0.2~12.9℃,各类绿地平均降温幅度介于1.2~9.5℃,平均降温约4.2℃,以乔草绿地最大,草地最低。因此,合理的群落结构与空间布局可增强区域绿地缓解热岛效应功能。  相似文献   
53.
The feature is a part of the series about medical library services in various countries. It gives an overview of medical library services to support research, education and clinical practice in Switzerland. Data were collected by means of an online survey and set in the wider context of the Swiss healthcare system. Key findings are that library services, including support by academic librarians, are provided to health care staff in hospitals – both university and others, while there is no information service infrastructure to serve the large number of GPs and specialists who mostly run their own practice. The authors recommend that – if the health authorities take EBM seriously – information services should be introduced for these small practices. J.M.  相似文献   
54.
基于引力模型的县域中心村空间布局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中心村空间布局方法的探讨和创新,不仅能丰富中心村建设研究的理论体系,同时也是中心村合理布局和建设的关键所在。本文以空间相互作用为着眼点,在构建村镇“质量”表达的基础上,通过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测算出县域小城镇对农村居民点影响的引力值。然后从人口结构、村庄规模、经济条件、基础设施4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治县农村居民点的发展实力进行评价。与此同时,以综合的视角定量分析了农村居民点所处的生态环境条件,并划分成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3个适宜性等级。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农村居民点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的区分与组合,确定了21个空间位置适宜、发展实力强、生态环境适宜性等级高的农村居民点作为长治县中心村建设方案,随后降低对发展实力的要求,另择13个农村居民点作为中心村备选方案。研究结果符合当地实际,为长治县中心村的空间布局和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5.
研究运用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时空修复理论、演化经济地理理论,从时间修复、空间修复两个视角由宏、中、微观三个维度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产业高级化及多样化的关系展开理论构建及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通过双向固定效应非线性模型考察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产业高级化及多样化的U型关系,进一步创新性的使用历史维度工具变量(中国历史官员量化数据、中国古代城市城墙数据)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展开内生性检验识别,再运用门槛效应、调节效应模型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的结构变化点作用机制进行探寻。研究发现:第一,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产业高级化与多样化发展呈现U型作用,说明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的产业升级高级化与产业多样化发展起到先抑制再推动的作用关系,当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发展专利申请数量超过11 442项,会对城市群产业高级化及多样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第二,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产业高级化及多样化的影响受到科学支出水平的约束限制,科学支出水平的提升能够进一步扩大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产业高级化与多样化的边际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56.
鉴于学术界对于交通中心节点的评估识别还存在指标体系考虑因子不足、计算方法导致信息损失等问题,且未见全国层面的区县级精度研究,构建涵盖政治战略、社会经济、交通运输、国土生态等方面共18个指标的中心节点评估指标体系,基于我国全国区县级单元,利用专家赋值法和多维魔方法开展更全面、更详细、更精准的交通节点评估识别,以提高综合交通的整体运转效率,实现交通与国土空间的协同发展。评估识别出687个区县级中心节点并分为3个级别,这些中心节点具有良好的全国性服务与覆盖水平。总体上看,经济越发达、区域面积越大的省份拥有较多的中心节点,土地面积在中心节点筛选中作用凸显;经济较发达、区域面积较小的省份拥有的中心节点占单元总数的比例较高,经济因素的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57.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中部地区群众体育开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表明:中部地区群众体育存在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设施服务体系不完备;保障体系不健全;信息宣传服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本文依此提出其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8.
考虑定义在整点格网Ld上的参数为p的上临界Bernoulli渗流,研究无穷大开簇上构型的发生情况.用Λn表示一个给定的构型P在限制于框B(n)=[-n,n]d中的无穷大开簇上发生的次数,得到了关于Λn的强大数律和中心极限定理.  相似文献   
59.
以吉林省中部地区为例,运用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方法以及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分析1995—2010年吉林省中部地区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 结果表明:1995—2010年吉林省中部地区总体差异呈“上升-下降”的倒“U”型的变化趋势. 1995年以来长-吉两市一直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并逐渐向长-吉地区和松原市区集聚的趋势显著. 经济发展基础、区域政策推动、市场经济促进、产业集聚与扩散带动和人才技术支撑5个方面是吉林省中部地区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60.
Historical narratives of the crusades and Latin settlement in the Levant, like other medieval literature, provide slim details about women. In medieval society Latin literary education was dominated by a predominantly male and ecclesiastical hierarchy, which reflected the views of a patriarchal social system and marginalised the public role of women. Crusade narratives in particular have been criticised for their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s women, mirroring a lack of ecclesiastical enthusiasm at their involvement in the crusade movement. Histories about crusading and events in the Latin East were often written for, and in some cases by, the lay nobility who took part in crusades and settled in the holy land. These texts were sometimes used as propaganda to encourage nobles to take the cross, and much of the imagery within them had didactic elements. In the case of women, they provided models for behaviour according to social and marital status. A consistently negative portrayal of women was doubtless impossible due to the number of important noblewomen who took the cross, and their value in cementing political alliances between western Europe and the Latin East through marriage. This article contends that it is the complex links between crusade narratives and the nobility, in terms of participation and patronage, audience, subject matter and values – crusade as a “noble” pursuit – which helps to explain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established ecclesiastical views and the portrayal of women in historical narratives about crusading and settlement in the East.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is idea effectively, several main themes must be addressed, including the role of crusade texts with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noble culture, and crusade narratives as source material for noble values concerning women. To begin, however, it is necessary to provide some background on attitudes towards women and crusade, as well as the concept of nobility and the noblewoman's place in medieval soci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