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11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33篇
教育   3326篇
科学研究   392篇
各国文化   16篇
体育   229篇
综合类   208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5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281篇
  2013年   377篇
  2012年   359篇
  2011年   365篇
  2010年   221篇
  2009年   247篇
  2008年   274篇
  2007年   294篇
  2006年   287篇
  2005年   220篇
  2004年   190篇
  2003年   160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受欺负是存在于学生中的普遍现象,受欺负经验是学生心理问题及人格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受欺负经验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中介机制,表征为:1.受欺负学生通常具有某些消极的人格特征和认知偏差;2.受欺负情境使受欺负学生产生负性情绪,负性情绪恶性循环或外化;3.受欺负经验易使受欺负学生过度使用消极的自我防御机制;4.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是受欺负经验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2.
知识与经验的关系决定了经验在思维方式、教育认识、教育技术学三个层次的重要性.当前的一些热点实践证明了经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了人们对它的渴求.从经验的角度去认识教育技术的本质及理论支点,需要关注的不仅是教育技术的理论建构,也包括它的实践需求.  相似文献   
123.
论中国共产党制定农村土地政策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八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制定农村土地政策的历史经验可以总结为:一是始终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勇于创新;二是始终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服从和服务于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三是始终坚持把推动还是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检验农村土地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四是始终坚持政策演进的力度和速度与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相协调;五是始终坚持把满足农民群众的利益要求、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作为首要出发点.这些历史经验,可为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土地政策的正确选择和设定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4.
音乐是非常擅长于表现情感的一门传统艺术.现代中国民族歌曲表现了我国各族人民丰富多采的情感,特别是爱国之情、乡情、亲情、友情和爱情这五类情感.表现这些情感的现代中国民族歌曲,在旋律、节奏、调式和情调等方面整体上呈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特征,并给欣赏者带来各具特色的审美体验.它们并非互不相干和孤立自存,而是内在关联和彼此融合,并且在某些情形下一者向另一者转化.  相似文献   
125.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演绎法等方法分析边区体育发展的历史动因和历史价值,目的在于揭示其发展与繁荣的历史必然性,准确把握当代体育发展的历史逻辑,并从中获得历史借鉴和启示。陕甘宁边区体育的发展与繁荣,抗日战争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为其提供了精神动力,领导身体力行与专业组织的成立为其提供了组织保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方针与大生产运动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专门的培训机构与体育人才的培养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持。陕甘宁边区体育具有军事化、大众化和常态化特点,其历史价值在于:增强了军民的体质,提高了部队战斗力;促进了边区人民的空前团结,凝聚了民族力量;为新中国体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技术基础。陕甘宁边区体育的发展启示我们:当代体育的发展不仅需要崇高的理想来引领、健全的组织来领导、专业的人才来支撑、先进的文化来保障,而且必须具有鲜明的服务“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的时代主题和服务服务于广大普罗大众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6.
The present study initially discussed the various aspects of intercultur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value of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 for 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Then, it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 and students’ progress in their studies from prep year to senior year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students do not gain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s as a natural outcome of progress in higher education. Afterwar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 and motivation for academic mobility was research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having foreign friends and attending intercultural events could be taken as predictors of lenience towards student exchange programs. Finally, the motivating and deterring factors of academic mobility for the participants were determined,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were made. Participants were 207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study years at a university in Turkey. A mixed questionnaire was employed to obtain data related to students’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s and their perceptions concerning the benefits and barriers of academic mobility.  相似文献   
127.
本文对目前北京民办高校发展的数量与规模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发展特点、作用、基本经验及改革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8.
美国高等教育分流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高等教育分流实现了既普遍入学,又促进优秀.比较中美两国的异同,借鉴美国高等教育分流的成功经验,对于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9.
唐前女仙爱情小说的主题演变及叙事结构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前女仙爱情小说的主题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母系社会生殖图腾时期,两情相悦的情爱时期,六朝以性爱为主题的世俗化爱情观时期。与三个时期相应,叙事的结构也呈现出了三种形式:帝王求偶女仙型、男仙女仙交游型、凡男女仙型。  相似文献   
130.
This article reports original research that describes new mothers'' experiences of birth and maternity care. Qualitative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a survey on birth satisfaction, which included space for women to provide comments about their birth and experience of care. Thirty-nine women provided comments that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thematic analysis method. Two themes emerged from the women''s experiences: “Unexpected birth processes: expectations and reality” and “Coping with birth: the role of health-care staff.” Participants described unexpected birthing processes, their experiences of care, and maternity care staff''s contributions to coping with birth.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for childbirth professionals include promotion of physiologic birth, respectful person-centered care during all phases of perinatal care, and the value of childbirth prepa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