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21.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number of poets whose works were intended solely for children was relatively small. At the century's end, poetry and verse for children is a burgeoning field, the roster of children's poets long and growing. Some critics find little merit in the genre, preferring that children be introduced instead to the works of acknowledged “great” poets. This essay explores, among related ideas, such questions as these: In today's abundance of children's verse, is there genuine poetry? What do critics and poets consider to be genuine poetry? Where do the children themselves stand on the subject of poetry?  相似文献   
122.
对诗歌理想、诗歌效用、诗歌创作源泉等问题的阐述是俞平伯新诗观的基本内容。在诗歌理想观上,俞平伯主张“主义与艺术”并重,既秉持个性自由的艺术创造精神,又重视对诗歌创作思维的探讨;在诗歌效用观上,俞平伯强调作品的“感染性”,“以善为美”,重视诗歌传播的社会伦理效果;在诗歌创作源泉观上,俞平伯重视民歌等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俞平伯的诗论有着明确的文学史观与鲜明的文学史意识,字里行间饱含着批评主体的人文关怀,他对新诗初创期的读者心理比较关注,能有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不容忽视的是,重视经验归纳的论述方式与其科学主义、经验主义的哲学背景有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123.
本文通过对《涉江》不同英译的比较研究。阐发《汉诗英译论要》有关翻译的原则、标准、方法论以及译作评价的理论、理念和观点,并说明汉诗英译理论的检验功能。  相似文献   
124.
元好问是金代最重要的诗人,其七言研讨也“有牢笼百代之意”。其题材内容丰富多样,艺术表现手法变化多端,艺术风格以雄健豪迈为主导倾向,又有俊爽明郎、秀美婉丽、空灵清旷等多种侧面。这与元好问广泛深入地学习前代诗人,汲取众长,融于一炉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5.
巴人善歌,清江流域至今仍然十分流行的五句歌就是巴歌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是民间歌师吸收唐诗七绝和楚辞的优点而创作的,最能体现巴歌风味和特色,是中外诗坛上的一种险怪诗体。句单、韵密,以第五句为诗眼。清江流域五句体的成熟,标志着中国诗坛平仄一统局面的彻底结束。五句体诗歌全方位的成熟,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楚辞、唐诗卓越的艺术成就,更有待于西部经济的繁荣和腾飞。  相似文献   
126.
诗体是诗歌的具体承载形式,诗体的差异同时也规定了诗歌内容、功用、风格、技巧的差异,诗体的变化和革新往往反映了诗学思想的变化和革新.初盛唐是各种诗体最终分化、定型的时期,所以受到较多的关注.但在研究中存在着较严重的用后世的诗体观衡量唐朝作品的现象,这难免造成误读.本文力图用历史主义的方法复原初盛唐人对诗歌体裁的理解.分别就歌行、绝句、古体诗和律诗这几种重要诗体的初始概念及其形成过程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127.
文章从“滕胧诗”一词的导源、释名入手,指出了朦胧诗主题的模糊性存在两种情形。一是晦涩型(即诗意艰深难懂);二是多值型(即诗意亦此亦彼)。认为朦胧诗的模糊性有着多种致因,但最主要最直接的还是象征手法使然。象征的主要特征是“暗示性”(即通过某一特定形象以表现或暗示超越这一形象的含义)。象征的生成机制是相关事物间的“可拟性”(即相互对应关系)。由于社会历史环境和政治文化背景、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以及我国传统诗论的多重影响,诗人往往选择象征手法进行创作。而正是由于象征所具有的涵盖性及主观随意性等特质,导致了朦胧诗主题的模糊性。文章从“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辨角度。指出了滕胧诗的“朦胧度”应有的极限。  相似文献   
128.
盛唐诗人李颀从事诗歌创作的年代,正是盛唐诗苑各体大备、百花争艳的繁荣时期,时代影响加之个人才情,李颀诸体兼善。其诗体中七言古诗不仅在题材上丰富多样,其体制及篇章布局,亦显示出特有的格调,整体呈现灵动多变,精炼疏宕的特色。体现出李颀独特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129.
杜甫的约九百首近体诗对中国近体诗的确立和迅速发展繁荣贡献很大。历来学者们论述到杜甫诗歌对促成近体诗诗律完备、近体诗创作繁荣的贡献时都是只注意到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即在声律的细密化方面的努力,却完全忽略了杜诗对于建立近体诗语法和句式系统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杜甫是惟一自觉认识到诗歌传统继承与创新辩证关系的唐代诗人,他以毕生的诗歌创作实践努力践行之,形成了清新与老成的诗风,这正是惟有杜甫而不是其他任何一位诗人所以成为中国诗圣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0.
指出汉诗形式的翻译是译诗的难点,以霍姆斯提出的诗歌翻译理论为依据,就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的可译性、翻译手法等,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