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7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对近代以来现存宋元南戏剧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和“四大南戏”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提出了对研究现状的一些看法,希望能为元杂剧、南戏乃至中国戏曲史的研究提供一点参照。  相似文献   
102.
我国的莎士比亚历史剧研究自1978年以来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里将对这25年来的研究状况及其特点进行回顾与评述,以明确现有研究的不足和今后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3.
歌妓作为元代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被排除在家庭制度之外,而恶劣的生存环境促使她们渴望向正统文化回归。元杂剧作家正是把从良情结作为她们的文化人格,深刻挖掘了歌妓从良的实质,并为其设计了理想化的归宿,其中蕴含了作者对歌妓不幸命运的同情及对正统文化的固守。  相似文献   
104.
元代,在蒙古贵族的统治下,斗争和反抗充斥了整个社会。人们的反抗,不仅针对民族和阶级的压迫,还扩展到更深的封建伦理、文化层面。知识分子对深刻影响他们的儒家人生观、人格观进行了一番重新认识,创作出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杂剧作品。本文将结合对水浒戏的分析,来探讨元剧作家对传统儒家人格理论的继承和突破,以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5.
红色原创剧的热播是近年来令人瞩目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电视剧常用的文本策略主要有三种:亮点挖掘、感性重构和叙事移位。亮点开掘主要表现在对创作禁区的逐步突破和人物性格的深度开掘上,最终还必须实现深度叙事与主流或大众意义的弥合;感性重构主要指带有浓厚草莽气息的新革命英雄主义,但是在转型期的多元文化语境中,感性历史观的贯彻产生了诸多的意义裂痕;叙事移位指通过叙事时间的移位,一些电视剧展现了奇观化的革命人生形态,并对红色历史进行了温情的回望。由于反思维度的缺位,红色原创剧的思想和艺术资源正在日渐枯竭。  相似文献   
106.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关汉卿的《窦娥冤》在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冲突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悲剧的女性形象。自我主导权和生命权的沦丧流露出女性形象脆弱的一方面;外力横加的权欲和物欲流露出女性形象婚姻爱情之本质,最终使得女性形象或成为男性掌控的政治争斗的殉葬品,或难逃无助宿命。  相似文献   
107.
马致远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传统人,在人地位低下,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元代,传统人的人生价值自然难以实现。马致远的生平经历、散曲创伤及其杂剧创作表明,他的代表作《汉宫秋》杂剧主要不是在表现民族情绪,而是一部元代人的时代悲剧。是马致远这个传统人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08.
运用VTS软件分析及录像观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中国女排在第17届世锦赛中11场39局比赛的扣球技战术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对中国女排各轮次技战术打法、进攻分布特点及非技术因素指标等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女排在比赛中主要以2、4号位强攻及两边拉开进攻为主,并结合2、3号位快球及后排进攻等快变战术为一体的高快结合的技战术打法。中国女排整体扣球效果好,与其对手国相比进攻实力突出且优势明显。中国女排进攻点分布范围较广,且身高及网上高度优势十分突出,但在年龄及体重方面与欧美强队存在的差距也不容忽视。中国女排各轮次进攻中最强的是第3轮,第4和第5轮相对较强,但第6轮相对较弱。建议中国女排应继续发扬高度优势,进一步丰富扣球技战术打法;加强全队配合默契的程度,并努力提高进攻队员的个人扣球突破能力。  相似文献   
109.
This article seeks to extend current children's literature criticism into children's plays and children's theatre. The article uses Norman Lindsay's The Magic Pudding as a prose introduction to an idea of a theatrical carnivalesque. Building o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being involved in a large program of original drama for children, written and produced within the university context, it develops a theory of plays-as-the-performance-of-texts, relating this to the current debate on performance and performativity. It adopts the idea of performativity as performative belonging and identifies some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plays. Applying some of these ideas to David Almond's Wild Girl, Wild Boy, it notes the idea of moral psychic reorganisation as part of the essence of carnival.  相似文献   
110.
阮大铖之死,诸史籍记载不一,有随清军征闽途中暴亡、畏罪自尽、为满清兵卒挤坠山崖乃至冤魂索命等多种说法,而以前两说影响最大,并载《明史》阮大铖本传中。本文综合官修史书、文人笔记、内廷档案等多种材料,推断阮大铖系顺治三年(1646)八月从清军入闽时猝死于仙霞岭,其他各说均不足采信。阮大铖传奇之作关目新异,迥迈时流,于古雅经史及底下之书两无所取,常将个人遭际及亲朋故旧现实经历加以变化后谱入传奇。本文参照有关史料,探究出其传世剧作中部分本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