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80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49篇
教育   7592篇
科学研究   494篇
各国文化   48篇
体育   796篇
综合类   503篇
文化理论   10篇
信息传播   480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167篇
  2021年   315篇
  2020年   467篇
  2019年   308篇
  2018年   258篇
  2017年   264篇
  2016年   329篇
  2015年   483篇
  2014年   874篇
  2013年   1098篇
  2012年   1909篇
  2011年   744篇
  2010年   526篇
  2009年   314篇
  2008年   318篇
  2007年   352篇
  2006年   323篇
  2005年   226篇
  2004年   169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71.
Streaming in secondary schools is not beneficial for improving student outcomes of education with vast amount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indicating that it does not improve academic results and increases inequity. Yet teachers often prefer working in streamed classes, and research shows that teachers mediate the effects of streaming on students. This study sought to add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eachers’ role in student learning by investigating how teachers conceptualise the students in streamed classes. A qualitative case study approach was used, where 18 teachers were interviewed in-depth to create narrative examples, three of which are presented here. These narratives summarise the research findings that teachers saw students in high and low streams as having homogenous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five dichotomous categories: approach to learning, attitude to learning, learning style, autonomy and background. Students in mixed-ability classes were viewed along these same continua, but as more heterogeneous groups. Furthermore, these views of students had direct implications for how teachers planned for learning and the expectations that they held of their students. The discussion links streaming research with teacher expectation research, suggesting that teachers of streamed classes in this secondary school hold specific whole-class ideas that affect student learning.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inquiry that links these two important field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相似文献   
972.
采用自编的问卷对家长对流动儿童入读公办学校的态度调查的结果发现:上海家长对流动儿童入读公办学校持中立且稍微偏积极的态度。在大多数测题上有近1/3的家长持消极的态度。而且,这种态度不受调查对象的社会经济地位、祖籍、子女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这一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73.
童年经历会对一个人个性气质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徐舒童年的生活并不愉快。父母婚姻的不幸使他失去了完整的家和幸福的童年。对其孤寂内省个性气质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这种个性和影响渗透在他的创作中。使得他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带有这种孤独内省的精神特质。而且作品中对母性形象和儿童形象的塑造也带有徐宣于个人的精神印记和情感欲求。  相似文献   
974.
古人在三月的“上巳节”要到水边进行沐浴、祓除不祥,同日也要在水中进行“流枣浮卵”的活动事项,究其实质,“流枣浮卵”与古人的祈子心理有密切关系,二者是古人上巳节祈子仪式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75.
儿童、青少年人际信任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人际信任成为国内外社会科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社会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多种学科中都有大量研究成果。该文主要概述了心理学领域内有关人际信任概念界定的分歧与共识、信任建立的理论基础、测量方法,重点述评了人格特征、关系属性、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对儿童、青少年人际信任的影响以及信任与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76.
明中叶以后,中国传统的因果报应因一定程度地适应了市民的需要而受到市民欢迎,并被注入了市民理想。这一时期的白话短篇小说也表现了这种具有市民特色的因果报应主题,即以现世报应为归宿,以自身利益为内容,以绝对公平为原则,以市民道德为准则。  相似文献   
977.
儿童依靠直觉把握物象基本特征,创造性地表现视觉意象,体现美的自然法则,这是人类的审美本能。儿童的线条是他们直觉的表现。儿童画线的渊源是因为他们从出生起一直在表现自己。这种用线来表现儿童内心世界的东西一旦被引上正规化的道路,将完成用线造型的环节。“线条添画”是将儿童的直觉、线条、联想和想像都连接起来。“线条添画”中包含两个概念:联想、想像。“线条添画”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儿童从无意到有意想像。通过“线条添画”的教学能够唤醒儿童“见异思迁”的创造潜能。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尝试。从儿童的认识特征入手运用“线条添画”使他们拥有联想的能力,实现创造性的思维。  相似文献   
978.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受到政府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学者们就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和性质、教育问题的具体表现、解决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研究,对于促进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79.
从中韩两国传统婚俗的角度出发。透过两国婚姻形式考察中韩两国的深层文化内涵和伦理观念的共性。  相似文献   
980.
采用俞国良教授等人编制修订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适应分量表中的亲社会行为维度,对323名苏州本地学生和1262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实施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苏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亲社会行为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且亲社会行为的水平显著低于本地学生;不同学校类型和不同城市生活时间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亲社会行为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