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教育   37篇
科学研究   17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通过对黑龙江典型黑土区作物产量进行定位监测试验,以投影寻踪评价模型为手段,对气候因子与土壤因子耦合对玉米产量的定量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方式处理条件下,有机肥+磷化肥的施肥方式对提高玉米产量的效果最佳。另外,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的气候因子依次为:8月气温、5月降水、年降水、6月气温、7月降水、6月降水。所形成的结论可为有关部门科学制定东北黑土区农业综合开发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2.
本从培养目标、模式、专业设置、服务对象等诸多角度论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  相似文献   
43.
指出了贵州夏旱的气候特征和规律,分析了太阳活动、环流形势和海温变化与夏旱气候形成的对应关系,从气候学角度讨论夏旱发生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44.
文章介绍了楚雄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根据多年来的气象资料分析了楚雄州的气候特征与旅游的关系,并对楚雄州的主要风景点进行了简单介绍,对如何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发展旅游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5.
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生态系统,水循环、大气环境、人类健康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等造成严重影响,加强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价有利于完善城市发展建设的规划,促进城市承载力的建设,改善我国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城市人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6.
1959年~2005年长江三角洲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史军  崔林丽  周伟东 《资源科学》2008,30(12):1803-1810
利用长江三角洲国家基本/基准站历史气候数据,分析了长江三角洲主要气候要素在1959年~2005年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1959年~2005年期间,长江三角洲气温显著升高,相对湿度、风速和日照时数都显著减少,而降水量和0cm地温变化趋势不显著。蒸发量在1959年~2001年期间显著减少。在1980年后,气温加速升高,相对湿度加速减少,0cm地温显著升高。风速、日照时数和蒸发量则在1991年以后变化趋势都不显著。除个别站点外,整个长江三角洲气温显著升高,风速显著降低,日照时数显著减少,降水量变化不显著。相对湿度在长江三角洲多数地区显著降低。总云量在长江三角洲西部显著减少,低云量在苏南和浙江大部分地区都显著变化。0cm地温在江苏高邮-溧阳、浙江鄞州-慈溪和上海地区显著增加,蒸发量除在长江三角洲西北、杭州湾附近和衢州、丽水、浦城站外都显著减少。城市化对在长江三角洲年均气温、相对湿度和0cm地温变化的影响较为突出,而对年降水量、风速、低云量、日照时数和蒸发量变化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7.
文章回顾了近年来关于东亚季风气候系统变异和我国重大气候灾害发生机理的研究进展。通过许多观测事实分析揭示了东亚季风系统的时空变化和异常特征;并且从分析、动力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了热带海洋、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陆面过程和青藏高原雪盖变化对东亚季风系统的影响及其过程,提出"东亚季风气候系统"新概念和此系统内动力学机理,并从东亚季风气候系统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异提出长江流域严重洪涝发生的气候学概念模型和华北持续干旱灾害发生的气候背景;此外,本文还提出关于东亚季风气候系统亟需研究的若干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48.
先介绍了可化为周期系数的微分方程,再讨论周期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有关性质.  相似文献   
49.
利用1998-2012年生长季的SPOT-VGT NDVI数据集和气温降水数据,应用最大值合成法、平均值法、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相关系数、偏差和标准差,分析了河北省植被生长季NDVI的时空变化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998-2012年15年间河北省植被生长季内NDVI值呈波动上升趋势,最小NDVI值为1999年的0.49,最大NDVI值为2012年的0.59。在每年的植被生长季内,6到7月NDVI增长最快,8月达到最大值0.70,9月NDVI开始下降。河北省NDVI空间分布呈现由中部向两边减少的趋势。植被生长季NDVI 15年平均最高值达0.77,出现在燕山山脉的雾灵山附近;最低值为0.01,出现在沧州东部沿海。1998-2012年间河北省植被生长季NDVI总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NDVI减少的区域占9.16%,增加的区域90.84%。生长季平均NDVI与平均降水呈正相关,R2为0.7976;与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关系,R2为0.2076。1999-2002、2006-2007年生长季NDVI均值低于15年均值,其余年份均高于15年均值。张家口中部大部分地区、承德北部和东部一小部分、沧州东部大部分地区及衡水的中北部大部分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程度较大,其中唐山是由于NDVI下降引起的植被覆盖变化程度较大,其它地区是由于NDVI上升。  相似文献   
50.
利用古籍、地方志记载的典型热带动物、植物分布、兴衰变化和冷暖变化事件以及广东省罕见的降雪记载研究广东省近2000年来的冷暖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广东气候与竺可祯研究的中国大范围气候变化有所不同。近2000年来广东气候冷暖变化经历了3个冷期和3个暖期。3个冷期分别为公元前100年-公元200年、1200-1300年、1480-1895年;3个暖期分别为公元200-1200年、1300-1480年、1895-1949年。寒冷期时,广东省75.46%的时间段与全国气候一致;温暖期时,广东省48.62%的时间段与全国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