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3篇
教育   109篇
科学研究   10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文计算了大庆石油润滑油馏分以及常用精制溶剂——糠醛、酚和新溶剂——ER的溶解度参数。大庆石油润滑油馏分溶解度参数大小的顺序是:常三线油、减二线油、减三线油;溶剂溶解度参数大小的顺序是:糠醛、酚、ER。按照溶解度参数理论,新溶剂ER的溶解能力大于酚和糠醛。  相似文献   
32.
了解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有助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以语篇衔接理论为支撑,构建衔接分析模式,通过对大学英语课文中语篇衔接手段尤其是词汇衔接的分析,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帮助学生明确语篇线索、掌握语篇模式、推导语篇主旨。语篇衔接的讲解与训练可以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被纳入自主学习策略培训课程中,这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33.
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语篇衔接理论为依据,以鲁迅作品《祝福》及杨宪益所译英文文本THenegM year's saceifice为语料,通过对比分析英汉语中的语篇衔接手段,揭示英汉语篇在衔接上体现出的各自特点,旨在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英汉语篇衔接手段之间的差异,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34.
主要从语篇连贯的微观结构出发对语篇连贯的显性特征———衔接手段及其作用和意义进行具体论述 ,并表明在连贯语篇中各种衔接手段相辅相行、交错出现形成一个个相互交织的有形网络 ,把语篇的各组成部分在形式上紧密地联结成一个有机的语篇连贯整体。  相似文献   
35.
由于行业特点和体制方面的原因,煤炭行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相对滞后,对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从煤炭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应对目前煤炭行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状况,对症下药,采取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36.
英语和汉语在运用各种衔接手段创建语篇的连贯关系上有着较大差异。英语注重“形合”,倾向于采用显性的衔接手段;而汉语注重“意合”,较多地采用隐性的衔接方式。因此,译者在汉译英时应当注意二者的不同,进行适当调整,才能译出流利通顺的文章。  相似文献   
37.
丁燕华 《体育科研》2007,28(5):31-32
在回顾新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历史的基础上论述了竞技体育与增强国家和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二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借助北京奥运会这种国际共同的文化模式,激发新中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各族人民的凝聚力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38.
搞好电大系统教研活动,解决好目前教研活动存在的各种问题,才能从整体上提高电大教师的业务水平与科研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从电大教学活动的现状分析入手,总结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39.
语篇衔接手段是组句成篇,实现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本文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为基础,探讨了语篇衔接手段分析在精读教学中的作用,说明了语篇衔接手段分析在精读教学中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0.
谭鼎华 《海外英语》2011,(8):148-149,152
Cohesion tends to be denser and more noticeable in written discourse than in spoken discourse. A text will become problematic or is not easy to make sense to readers if any cohesion is troubled. The present paper is going to investigate cohesion in Chinese advanced learners’ expository writing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cohesive ties in two student writers’ essay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