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9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7篇
教育   2557篇
科学研究   231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189篇
综合类   235篇
信息传播   6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208篇
  2011年   273篇
  2010年   280篇
  2009年   238篇
  2008年   383篇
  2007年   416篇
  2006年   301篇
  2005年   207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21.
对于生态脆弱地区,探寻其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模式对于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云南省昭通市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并对"经济-资源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度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1)昭通市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超载严重,社会资源承载力低且显著超载;2)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资源的经济价值尚未充分开发;3)昭通市社会经济发展受资源环境制约显著,系统不协调度有拉大趋势。提高第二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是促进昭通市"经济-资源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2.
123.
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扬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体育全球化及其对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影响。认为我国传统武术文化应弘扬的要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练神与练形的和谐统一;培养人的和谐意识;抑其太过的心理保健价值。应抛弃的糟粕为:传统武术蕴涵的交感思维方式;具有巫术神秘色彩的武术传说。  相似文献   
124.
从休闲理念的角度探讨太极拳的时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回归自然、闲适、和谐的休闲生活。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注重"阴阳和谐、形神合一、统一协调",凝结了传统文化的精华,渗透着中国自古以来的休闲文化理念,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展示了一种和谐之美,适应了人们对休闲的追求。练习太极拳不仅可以增加身体健康,还可以使人心静、平和,回归生命本源,去感受自然的和谐。能够提升人的文化品位,构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因此,太极拳必将以它和谐休闲的魅力走进现代社会休闲文化的进程中,并发展成为休闲社会的主流。  相似文献   
125.
和谐社会的构建包含经济和谐、政治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和谐四个方面,为了探寻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对和谐社会的影响,采用文献资料法,研究认为北京奥运会以强劲的冲击力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和谐构建。北京奥运会在带动经济的迅猛增长的同时,促进了政治的安定有序,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也在一定层面上提高了人文素质,并且全方位的激发了社会的活力,使社会朝着持续、健康、稳定的方向快速前进。  相似文献   
126.
冲突是对价值观信仰以及对权利地位资源分配而引起的斗争,和谐的对立面就是冲突,和谐就是把一个个矛盾和冲突化解或消融,进而达到一种相对平稳有序的状态;唯有如此,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转型期的中国体育,必然要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曲折发展而不断地克服冲突走向和谐,最终到达辉煌的顶点。  相似文献   
127.
刚柔相宜的和谐之美—试论儒家文化对太极拳的浸润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导,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中国国粹的太极拳,不仅是一个体育项目,更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因此,太极拳在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会受到儒家文化对它的浸润,从而呈现出儒家的文化特色与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28.
对党内反倾向斗争与党内和谐的互动关系和互动状态进行研究是个很有意义的新课题。从理论上看,开展党内反倾向斗争是实现党内和谐的重要手段,而党内和谐的政治生活局面也能够有效规避党内错误倾向的产生;从历史上看,党内反倾向斗争的历程承载着党内和谐的构建历程;从实践上看,党内反倾向斗争的基本经验实际上指明了现实中构建党内和谐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9.
In the last few decades, in the wake of three major crises in political faith and the overall instability that followed the en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post-Mao Chinese government has sought to improve the lives of its citizens and to restore political legitimacy through rapid economic growth that has focused almost exclusively on GDP. This strong focus has brought about rapid, widespread economic growth to China, and has, by classical market standards, been a success. At the same time, issue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human well-being have received less attention. Before the Hu-Wen leadership's formal accession to power, the Jiang-Zhu administration sought to adopt neo-liberal ideas and practices to reform the delivery of social servic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and funding of social policy. In this context, major fields of social policy such as health, education, and housing have been going through the processes of marketisation and privatisation, which have placed much of the financial burden of meeting these social welfare needs on China's citizens. After several decades of privatisation and marketisation in the educational system,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repeated criticism for failing to tackle what is popularly known as the ‘new three mountains phenomenon’, namely, the rising cos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housing in recent years. Against the wider policy context described above,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privatisation and marketisation of education. It also discusses the major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recently adopt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restore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the privatisation of education. Finally, it critically examines the main implications of major reforms undertaken in higher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相似文献   
1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