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3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9篇
教育   1607篇
科学研究   144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91篇
综合类   13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33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96篇
  2006年   182篇
  2005年   141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介绍构造柱质量通病的几种表现以及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02.
马祖话与福州话同属闽东方言区南片方言,其常用词语大同小异,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是海峡两岸语言文化同根同源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903.
普通高校《街舞》教材编写的重点与难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普通高校《街舞》教材编写的重点为“街舞团体的相关问题”和“街舞实践环节内容”。其编写的难点在于:街舞信息搜集与整理的科学性、实效性,街舞实践环节内容的选择,街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现实中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904.
论汉诗英译中的音韵美的认知共识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化学,符号学和认知论诸视角探讨了中英两种相异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语符承载的音韵美的共性和相异,并从人类认知共识的角度方面考察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音韵这一物质所产生主观感受的认知共识,认为对音韵所产生的心理感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此具有心理认知的共性。尽管由于文化的相异而导致语符的相异,语符的相异则承载了相异的声音而导致音韵结构、节奏的相异,但由于人类对声音的主观心理感受存在共性,故跨文化、跨语言诗歌翻译中音韵美的转换是可能实现的,即异曲可以同工。  相似文献   
905.
《诗经·卫风·氓》叙述了女主人公"我"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终遭遗弃的悲剧故事。作者的主观目的在于"情鉴",客观上塑造了痴情女子"我"的动人形象,并且构建了始乱终弃的悲剧模式。唐传奇名篇《莺莺传》和《霍小玉传》创造性地继承了这一悲剧模式,并加入了丰富的时代色彩,成功地塑造了崔莺莺、霍小玉两位女性形象。《氓》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传统题材"始乱终弃"的悲剧模式的先声。  相似文献   
906.
乐茂华 《天中学刊》2006,21(2):15-16
设p是素数,k是正整数,d(k)gcd(pk1ppk?11)= , ,给出了和式d(1) d(2) d(n)的明显公式.  相似文献   
907.
文章以哈工大和北大语料库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现代汉语非嵌套名词短语识别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创新性和高效性,有较高的正确率和召回率。  相似文献   
908.
方言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 ,是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或变体 ,研究方言对提高方言区人民普通话水平很有帮助。本文着重从构词法上分析了邢台方言中的名词词缀  相似文献   
909.
名词和动词的范畴转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名词和动词在语法属性上都表现有落畴的备选转换和优选转称。各词和动词的备选转称之间具有不对称的特征,从汉语发展史的角度看动词的优选转换也有不对称的特征。这与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及不同历史时期的认知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910.
历史地评价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需要关注其得以产生的语境。《讲话》中最富有创造性、最能体现毛泽东文艺学思想的实质,并且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上卓有价值的部分,是关于文艺与群众、文艺与生活这两个问题的论述。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讲话》成为了新中国文艺运动的“共同纲领”。其基本精神在历史的今天依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是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