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92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23篇
教育   2601篇
科学研究   455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329篇
综合类   242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3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221篇
  2013年   265篇
  2012年   292篇
  2011年   353篇
  2010年   271篇
  2009年   205篇
  2008年   241篇
  2007年   289篇
  2006年   306篇
  2005年   251篇
  2004年   184篇
  2003年   187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对"西点军校"的比较研究在比较军事教育中占有相当的篇幅,通过对"西点军校"比较研究的梳理,认为目前在比较军事教育研究中主要存在缺乏严谨、曲解事实和泛泛而论三类问题。通过具体事例分析,提出了在今后的比较军事教育研究中,应特别注重研究教育现象存在的环境、注重挖掘教育现象背后的文化和注重运用量化实证的方法运用对策。  相似文献   
132.
学界关于袁枚在诗坛产生影响及性灵诗风流行的时间,历来存在模糊的认识,以致影响到对袁枚与沈德潜、翁方纲等乾隆诗学重要思潮之关系的认识。细致考察有关文献,梳理袁枚的诗学活动及其自我意识的形成可知,袁枚登上诗坛、扬名立万经过三个阶段,即乾隆元年至十六年是在诗坛初得才名的阶段,乾隆十七年至二十四年是声名鹊起的阶段,乾隆二十五年到三十二年以后是开始掌握诗坛话语权、执诗坛之牛耳的阶段。弄清这一点,对认识袁枚性灵诗学与沈德潜新格调派、薛雪等性灵派前驱和翁方纲学人诗风的关系及彼此消长之迹,理清乾隆朝诗学史的脉络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3.
钟嵘《诗品》的“滋味说”是中国诗学研究中较为重要的理论成说。近年来,有关其说的存无,争议较大。事实上,存、无两派的争论,言各有当,亦言各有失。两派的争议根基于中国古代诗学研究古今言说路径的差异及不同的应对方式。通过对存、无两派争议的梳理,可以管窥中国古代诗学研究中古今言说路径的差异及其原因。古今诗学言说路径的差异不可能通过一方否定另一方的办法得到合理的解决,他们只能通过打通差异的办法得到较好的转化,此即古代诗学研究中的求异取通之法。  相似文献   
134.
每个句子都有焦点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焦点是句子内部被赋予信息强度最高的部分,是说话人最想引起听话者特别注意的部分,不存在所谓的自然焦点和话题焦点,句子的焦点只有一种,即对比焦点。对比焦点通过语音和标记词(“是”和“连”等)两种手段来表现,当句子的话语意义超越字面意义时,句子的焦点是不存在的。即使句子的话语意义和字面意义相一致,如果句子传达的信息没有特别强调突出的部分,句子也没有焦点。  相似文献   
135.
言意观是中国古代论的核心话语之一,深刻影响到中国古代学的艺术品格和诗学品位。本以“言意之辩”的缘起为逻辑生长点,较全面地论述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义生外等理论命题的美学参数及生成机制,以期有效达成中国古代论的现代转换及其与世纪之交西方语言哲学的对话性接轨。  相似文献   
136.
基于多级视角理论模型,结合行动者-网络的视角对比了中国、丹麦和德国的风能产业系统的演化,以此探究从风能大国向风能强国的动力和机制。多案例的对比研究促进了多级视角理论的发展,分析表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业的多级视角模型有较大差异:前者起步于利基市场的突破性技术创新;后者起步于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因而系统的演化路径也不尽相同。结论显示,管理体制直接影响产业发展模式和技术创新方式;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和制度建设是否协同是影响三个国家产业竞争力差异的关键,因此促进多主体的广泛参与、鼓励多样化的技术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7.
在系统梳理科技创新决策与咨询制度概念及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主要发达国家科技创新决策与咨询制度的基本现状和基础架构为主线,分析可资借鉴的经验。结合我国建立科技创新决策与咨询系统的需求,提出建立、完善国家科技创新决策与咨询制度的政策建议:建立国家宏观科技创新决策领导机构,减少政府创新管理职能重复;设立国家科技创新决策咨询机构,建立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加快推动决策咨询和智库体系建设法治化,建立多渠道、不同运行模式的科技创新顾问制度体系,不断探索并创新咨询模式和运行方式;加强科技创新决策与咨询能力建设,提高决策与咨询质量。  相似文献   
138.
基于2011—2018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DEA-BCC模型测算出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效率,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讨了科技金融政策、金融发展程度、科研经费强度、政府科技支持力度、科研人数和科研人员学历等因素对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效率的协同效应。研究表明:(1)高效的科技金融发展具有“多重并发”的特点,受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其中科技金融政策是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2)推动地区实现高效科技金融发展的路径有四条,分别为政策平衡型、全面协作型、科研投入型和环境人力型。  相似文献   
139.
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专家型教师与熟手型教师在课堂提问程度、提问目的和提问后的思考时间上存在差异.专家教师善于提出富有层次的、能激活学生思维深层参与的启发性问题,并具有较强地灵活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这些现象表明熟手型教师在依靠自己积淀的丰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只要通过针对性的教师培训、自身经验反思以及积极参与科研等方法就有可能成为专家型教师.  相似文献   
140.
Abstract

Background: International large-scale assessments (ILSAs) are a much-debated phenomenon in education. Increasingly, their outcomes attract considerable media attention and influence educational policies in many jurisdictions worldwide. The relevance, 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se assessments are often the focus of research scrutiny. Whilst some argue that the assessment outcomes provide an effective basis for informed policy-making, critics claim that the use of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data can result in a range of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such as the shaping and governing of school systems ‘by numbers’.

Purpose: This article explores and analyses the arguments about the 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ILSAs. In particular, the discourse about the assessments’ consequential validity will be discussed and evaluated.

Sources of evidence: Literature relating to the 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large-scale assessment was analysed, with a focus on research on the consequential aspects of validity.

Main argument: Much research suggests that ILSAs hav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that affect and influence educational policy. However, the influences on educational policy are complex and interwoven: for example, it is not clear-cut whether effects such as converging curricular are, necessarily, direct consequences of large-scale assessments. Further, it is suggested that a beneficial consequence of large-scale assessment is the infrastructure they provide for studi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lthough caution must be applied to causal claims, in particular because of the cross-sectional design of the assessments.

Conclusions: The considerable literature discussing the 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large-scale assessments tends to point out potential negative aspects of the studies. However, it is also apparent that large-scale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s can be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studying global trends and evolving systems in education. Despite the extensive debates around large-scale assessment outcomes both in the media and in educational policy arenas, empirical educational research all too often appears underused in the discu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