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741篇
科学研究   47篇
体育   36篇
综合类   40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ABSTRACT

Hearken is a proprietary news engagement platform growing in popularity. Under the Hearken approach, audience members ar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newsmaking process. Hearken strives to assist news organizations in providing local and hyperlocal content that meets audience needs and demands while preserving elements of the journalist’s role as gatekeeper. Hearken has also worked to help news organizations reach underrepresented populations with mixed results per its own anecdotal analyses. This study employs a quant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comparing one year’s worth of coverage at four different local NPR affili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provide a breakdown of Hearken content versus traditional reporter-driven content in the following four categories: emphasis on hyperlocal coverage, story topic prevalence within local and hyperlocal coverage, emphasis on coverage of underrepresented communities, and story topic prevalence within coverage of underrepresented communities. Findings reveal listener-driven Hearken content favors hyperlocal news on lifestyle issues while reporter-driven stories emphasize state-level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as well as local crime. These indicate a stark contrast between the content audiences want and that which journalists tend to report. The nuanced normative implications,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Hearken’s model of “deep participation” are addressed in some detail.  相似文献   
22.
"得"字主谓补语句与动词次类有关,依据动词带宾语情况的不同,将动词及物性分为四个强弱等级;部分"得"字主谓补语句和把字句不可转换,这也与动词的次类意义有关,同时也与句中名词的句法语义特征、论元角色以及定指非定指等性质密切相关,不可转换的"得"字主谓补语句,有不可转换的特殊原因。  相似文献   
23.
本文从共时和历时方面分析描述了"动词+个+非体词性成分"结构。共时方面,从语义和结构方面认为其中的"非体词性成分"在该结构中作补语,"个"为助词。"动词+个+补语"结构大致产生在元代,并进而从历时方面对其发展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24.
本文探讨了塔伊布.萨利赫代表作《风流赛义德》中东西方文化的接触与接受,反感与拒斥,以及由此导致的冲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和文化进行文学和文化批评,目的在于改变东西方的现实文化关系和权力结构,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东方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所应选择的道路。  相似文献   
25.
余元公式是数学分析中一个很重要的公式,利用Euler公式,通过广义积分及无穷级数的运算,用两种方法证明了余元公式.  相似文献   
26.
对体育治理实践展开伦理追问是促进体育治理发展的重要前提。体育治理他人所传达的内涵为社会与社会多元体育治理主体,据此,体育治理他人伦理问题有"相对他人"和"绝对他人"的二元面向:其一,应重视他人需要,基于伦理视角考量体育治理手段的正当性,对复杂体育治理关系包含的伦理意蕴加以反思;其二,确证社会多元体育治理主体的他人地位,认可并尊重他人的客观存在,与他人协同共治,并在体育治理中可以对他人负责。体育治理他人伦理的根基是诚实守信,目标导向为体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公正,具体包括自我与他人的商谈伦理、责任伦理、制度伦理以及发展伦理。基于他人伦理框架研究体育治理问题的理论创新在于带来了一种新颖的交叉学科视角,实践价值在于为推进现代化的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带来了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27.
复杂动结式“NP1 VP1 得 NP2 VP2”句式中NP1为客体致使者,且VP2指向NP2的句式可分为A、B、C三类,其中C类有歧义。三类句子中VP1的语义特征和VP2、NP2的语义特点各不相同,这也导致了C类句容易产生歧义。通过讨论三类句子的句法形成过程,发现表层结构相同的A、B两类句子有着不同的底层结构,而C类句式的歧义就是来自于兼有两种不同的底层结构。  相似文献   
28.
唐代是近代汉语词汇体系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敦煌文书是唐五代最重要的近代汉语研究资料。以《敦煌变文集》作为考察对象,发现唐五代时期,“了”主要出现在以下四种格式中:用于主语之后作谓语;置于前一个动词宾语之后作谓语;用于动词之后作补语;放在动词和宾语之间起帮助作用。通过分析“了”字在每一种句式中的特点和功能,得出结论:“了”字从动词逐步虚化为助词,且在唐五代末,助词“了”在口语中就已开始使用。  相似文献   
29.
设G=(V,E)是一个n阶简单图,若对于每一个k(3燮k燮n),G都含有长度为k的圈Ck,则称G为泛圈图。利用图的闭包理论研究图的补图谱半径的界,讨论了泛圈图存在的一个谱条件。  相似文献   
30.
摘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我国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政治背景下,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研究促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更好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常常面临诸如自我与他者的取舍、传统和现代的矛盾等问题的纠结。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理性分析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认识上的困惑和症结,并寻求破解的良方。作者通过文献资料法,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研究,研究结果得知利用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理论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释疑、解惑。研究结论认为文化自觉思想的提出为多角度认识和思考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提供了帮助,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矛盾的解决进行了有益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