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7篇
  免费   5篇
教育   937篇
科学研究   8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45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沉香屑第一炉香》故事情节上未见新意,它的成功主要是得益于张爱玲对于题材的处理和叙事手段的运用。因此对这一文本的分析,如果仅仅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特色的总结上,是不足以挖掘出它的深层艺术魅力的,这里拟以分析作品的叙事学理论为依据,从叙事视角的选择和叙述时间的巧妙控制这两个具体的叙事元素入手,来阐释张爱玲独特的叙事策略,揭示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齐思和在史学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和他的史学方法密切相关,而《中国史探研》一书则是其史学方法的集中体现。将其史学方法归纳为描述性统计法、比较研究法、本末缕叙法等三种方法,并举实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3.
叙事是人类述说世界最重要的手段,随着时代的变迁、审美主体的进化、艺术观念的演进,叙事的模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每当人类进入一新的阶段,占统治地位的叙事模式也会随之改变,并且各种叙事模式以其各自的特点反映着审美主体的发展、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4.
七月派与先锋派小说在各自的时代都是超前的,他们的创作在真实的理解、创作主体的态度和对人性的发掘等方面都有着相似与不同.文章就以上几个方面试图进行比较,以期能在这两个相隔半个世纪的小说流派之间寻找到可以弥合的裂口,能够续接上中国20世纪小说行进中断裂的轨道.  相似文献   
5.
《古今小说》中的《众名妓春风吊柳七》改编自《清平山堂话本》中的《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改编后的文本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话语属性以及主题倾向上与原作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些改动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市民叙事向文人叙事的回归,并且这种回归对文学创作具有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6.
唐代的小说读者是成熟的阅读和接受群体 ,他们与创作群体有着同样的小说观念和审美需求 ,他们不以史传的“实录”原则苛求作者 ,能理性地理解小说的虚构 ,常态地看待“奇事”“异事” ,并常常表现出参与创作的巨大热情 ,对小说的创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有时则直接进行再创作 ,为唐代小说的创作和传播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作品中的时间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时间是小说叙述的最基本层面,又是小说形式中最尖端的操作项目,对时间的沉思是作家人生探索的最高层次。在缺乏具体时间认定的沈从文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叙事时间丰富而深刻的把握:对叙事时间的巧妙控制使《边城》的结构成为一个精美的“完型”,其中的人物体现出“自由意志”;其他小说中,时间成为命运的显现形态;“反复叙事”催生出“地志小说”;时间还是沈从文历史思考和生命体验的维度。  相似文献   
8.
该文从质疑小说故事的真实性入手,着重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马原小说创作中的叙事艺术:用表达印象代替塑造人物和叙述情节;用强化叙事形式模糊故事内容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9.
在众多地域文学作品中,曹文轩和迟子建笔下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纯净美。他们都擅用朴素温情的笔调,营造出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呈现出一种纯净的精神之光。但两者也有相应的差异性,如在故乡情怀上分别体现为回忆的永恒和现实的观照;在儿童视角上分别采用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在对苦难的叙写上,前者落脚点在孩子,后者落脚点在成人身上。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民间故事学肇始于对民间故事现实意义的发现,或者说,学者们发现了民间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种种意义,才开始专注于民间故事的搜集与研究。学者们将这一最为“俗”的民间文学形式带入学术殿堂,展开了多重视角的学术审视,从四个方面阐释了民间故事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