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6篇
  免费   5篇
教育   937篇
科学研究   8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45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宗璞的创作中一直带有强烈的身份意识.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身份及身份意识的变化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清晰的体现, 她的叙述姿态也经历了从单纯热情的倾诉者、时代的追潮者,到历史的思考--批判者,知识分子的自审者的变化.文革结束后,个体从经验中沉淀出来的性别体验在作品中渐渐显现出来,性别上的女性身份成为她创作中文化身份的另一特质.  相似文献   
202.
当前文学陷入了为欲望而欲望的叙事怪圈。文学呈现出欲望叙事泛滥的颓败景观,成为了当下一个应该引起我们重视并亟待破解的文学现象。当前文学出现这种欲望叙事泛滥的趋势有着浓重的消费文化的背景。在文学的层面上讨论欲望叙事问题,就是将欲望视为一种文化符码,挖掘和拓展其文化内涵,在对欲望的叙述中创造一套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03.
话本小说在叙事时间方面,预叙运用较多。预叙可以分为内预叙、外预叙、显性预叙、和隐性预叙四种,本文分析了话本小说中预叙的特点及其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204.
在20世纪的小说创作中,博尔赫斯的创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经验。博尔赫斯擅长将叙事与虚构融为一个整体,本文试图探究其在叙事与虚构的转换中所采取的具体办法:1.作者——叙述者——作品——作品中的人物以一种全新的面日出现在读者面前;2.利用双重叙事架构使平谈无奇的故事神奇起来,充满智慧的闪光;3.在真实与虚构之间,常常借助日常用品来营造一种非现实的气氛;4.利用时空上的遥远消解真实与非真实的界限。  相似文献   
205.
巴尔加斯·略萨既秉承了传统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观讲述故事 ,又借鉴了多种现代叙事技巧和艺术表现方法创作“立体”小说。为此 ,从“植根于现实”、“钟情于讲述故事”和“致力于现代性叙事”三方面 ,逐层递进剖析略萨的“结构现实主义”小说 ,力求对略萨的小说创作观做一个总体的勾勒。  相似文献   
206.
本文主要以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大陆电影为研究对象,在探讨女性主义理论发展的同时,将理论应用于电影文本的分析,并从女性主义视角对中国大陆电影的未来发展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207.
《史记》写作的学术文化背景是由民间阅读文化空间形成和神话历史化交互作用构成的;《史记》的叙事特征是用“从此以后”这种特殊时态显示的,而本质是拒绝整体性,但是由专名构成的叙事身份从逻辑和价值论两个层面保证了叙事真实性,这限定了史记学的论域及其当代学术文化意义:寻找抵抗虚无主义的修辞学形式。  相似文献   
208.
当代西方学术界兴起了新修辞学,不仅研究如何更好地表达已存在的思想,而且研究如何表达应该传达的思想,其内核就是追问人类为什么要使用隐喻;隐喻能否传达真理。隐喻研究的学术理念就逐渐从修辞隐喻学、认知隐喻学发展到叙事隐喻学。叙事就是对世界一种隐喻地阐释;任何一个叙事文本都是关于世界存在的隐喻文本。人“诗意地栖居”在叙事隐喻的寓所,传达对于世界存在的认识,隐喻地揭示世界存在之后的“真”。  相似文献   
209.
117件隐形义齿修复牙列缺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隐形义齿在临床上治疗牙列缺损的疗效。方法总结牙列缺损患者115例,共制作隐形义齿计117件,参照何国强义齿成功效评定标准标及修复后三个月随访而得出结果。结果117件隐形义齿,成功101件,失败16件,成功率86%。结论隐形义齿在美观耐用、预防食物嵌塞方面均好于传统可摘局部义齿;在固位、稳定及咀嚼功能的恢复上与传统可摘局部义齿无明显差异;在修复类型方面,肯氏Ⅲ类及肯氏Ⅳ类牙列缺损更适合使用隐形义齿修复。  相似文献   
210.
This article explores what effects pictures have on the concepts of immediate-engaging, distant-engaging, and distancing first-person narration. The basic premise is that a pictorialized (as opposed to an illustrated) narrative involves different dynamics of engagement than a purely verbal narrative. The effects of these dynamics are explored in Louise Fitzhugh's I Am Five, Kay Thompson's and Hilary Knight's Eloise, Jeannie Baker's Where the Forest Meets the Sea, Michael Bedard's and Les Tait's The Clay Ladies, and in Ellen Raskin's Nothing Ever Happens on My Block. In all of these books the verbal narrative is immediate-engaging, but the pictures vary. Some are third-person limited, which allows for various forms of irony; others are third-person objective, which largely eliminates irony and a broader perspective of what is going on; while others are interspersed with moments that are, or come close to being, first-person viewpoints and therefore draw the reader in more a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