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85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教育 | 3872篇 |
科学研究 | 71篇 |
各国文化 | 6篇 |
体育 | 23篇 |
综合类 | 213篇 |
文化理论 | 2篇 |
信息传播 | 2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33篇 |
2020年 | 37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107篇 |
2014年 | 249篇 |
2013年 | 243篇 |
2012年 | 390篇 |
2011年 | 400篇 |
2010年 | 308篇 |
2009年 | 278篇 |
2008年 | 283篇 |
2007年 | 315篇 |
2006年 | 305篇 |
2005年 | 280篇 |
2004年 | 227篇 |
2003年 | 209篇 |
2002年 | 200篇 |
2001年 | 157篇 |
2000年 | 86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杨和为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4(1):14-20
钟嵘《诗品》将齐梁间文坛领袖沈约置于中品,且在序中攻击沈约颇为自负的声律学说,引起后世争议。通过对沈约及其声律学说的探讨,指出"四声八病"说虽然在草创之初不免有繁琐而多拘忌的毛病,但却是魏晋以降文学进入自觉时代之后的必然产物,同时也跟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沈约声律论为后来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实属诗歌艺术规律的一项重大发现,是诗歌审美观念更新的必然结果。在从古体诗向格律诗演进的过程中,沈约实有开拓首创之功。 相似文献
32.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practice of learning poems and the value of poetry in the memory, and emerges from the Cambridge Poetry Teaching Project, a small-scale research study co-ordinated through the Faculty of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Drawing on the subset of findings in relation to learning and memory, the essay locates the practice within broader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contexts and examines it in relation to some theories of memory and cognition, especially the work of Iain McGilchrist on the divided brain, and to personal experience.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re is a largely forgotten value in learning poetry and posits five ways in which it may contribute both to our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poem and to our engagement with the world. Finally, the author considers the learning process itself and suggests a strateg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osed theorisation. 相似文献
33.
Emily Berry 《Changing English: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lish Teaching》2012,19(4):411-413
This personal essay examines a poet’s relationship to the writing process through reflections on formative experiences of the mechanics of writing – on a typewriter, on computer or by hand – as well as the ways in which a writerly identity might be constructed or adopted. 相似文献
34.
北宋著名诗人、词人苏轼,不仅对于杜涛从艺术批评角度加以推崇,首倡杜诗“集大成”说,对后世诗人影响深远,而且在其诗词创作实践中,切实对于杜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加以学习,且大量化用杜诗语典,验证了“子美集开诗世界”的诗学论断,在杜诗学发展史以及杜诗艺术接受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5.
王争鸣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68-71
诗歌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诗歌的创作主要依靠形象思维,而数字恰恰是单调乏味的,似乎与形象二字相距甚远。然而,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却将这些看似枯燥乏味的数字嵌入诗中,使之韵味无穷、情趣陡增。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最高峰,其创作技巧千姿百态,数字入诗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从创作方式和艺术效果两方面对唐诗以数字入诗的艺术技巧作一点浅陋的分析。 相似文献
36.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特殊的一种文学形式,其语言具有鲜明的节奏性和音韵感。用主述位理论对两首英汉爱情诗歌的主位选择及其推进模式的分析对比,发现主位推进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话题,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进而更好地领悟诗歌主旨及其意义,并初步研究了主述位理论在英汉诗歌文学对比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7.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样式,其语言具有典型的变形特征和跳跃性。正确充分地领会其语言结构有助于诗歌的分析和批评。文章用主位推进模式及主述位迁移理论对《生日》、《爱的哲学》和《库尔庄园的野天鹅》三首诗歌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对主位推进模式和主位迁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话题,理清诗人思路和产生思维跳跃的原因,进而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义。 相似文献
38.
居川期间,叶圣陶的旧体诗词创作出现了阶段性爆发,这和抗战时期的文化大环境以及叶圣陶自己特定的个人生活际遇有着必然联系。叶圣陶的旧体诗词创作多有酬唱赠答之作,具有典型的新文学家的诗歌交际的意义,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感时伤世的时代情怀则具有抗战史意义。 相似文献
39.
王安忆的《上种红菱下种藕》和张悦然的《樱桃之远》,描绘的都是寻常小女孩的普通生活,通过清晰的故事脉络、清纯的感情基调、清新的语言文字构建出不落窠臼的意境,体现出别致的诗意叙事美学。本文以女性主义性别视角,通过对文本、故事、叙述、话语、语境等细读和比较,探究两代女性作家在叙事美学上的共同探索。 相似文献
40.
诗人汤松波一直以一种沉潜的姿态寻找着中国诗歌的根,他在对古典文化意境的现代重构中寻根,在对民族文化遗产的诗性演绎中寻根,在对地理文化的重新阐释中寻根,在民族文化根性中延展开了他的诗性空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