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436篇
科学研究   29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02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204篇
  2011年   221篇
  2010年   211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217篇
  2006年   187篇
  2005年   203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57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1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作为当今诗坛一个默默的耕耘者 ,钱志富的诗显示出了自己独特的个性魅力。其中最突出的特征是其朴素平实的语言中所蕴涵的极其丰富奇特、跨越多层视野的想像和对题材的精心把握、诗歌修辞的营造以及对现实和理想的深刻思索。诗人从充满诗意的生活经验中所获得的对生活的外在感受和内在要求是其诗歌生命长盛不衰的最大源泉  相似文献   
22.
本文对唐代现实主义杰出诗白居易关注妇女问题的诗作进行归类解读,从贫妇、宫妇、商妇、弃妇、征妇、歌妓等几类人中,审视中国封建社会复杂的文化环境,揭示出妇女充满崎岖和痛苦的悲惨命运,进一步分析了白居易的现实主义创作观。  相似文献   
23.
论述了南宋风雅词派的渊源、成因、题材取向以及审美规范,通过分析姜夔、吴文英代表词作,指出风雅词派的主要特点是词语雅化、精于格律、炼字炼句,用典隶事,既源于婉约词派,又异于婉约词派。  相似文献   
24.
中国叙事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然而叙事诗理论却一直到东汉班固才真正提出来,即<汉书·艺文志>"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这标志着中国叙事诗理论走向自觉.班固清楚地认识到叙事诗的特征是在"感于哀乐"之"情"背后隐藏着"缘事而发"之"事",这种认识在两汉时期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汉代乐府采诗制度,对叙事诗理论走向自觉产生了的极大的推动作用.采诗传统源自先秦,发展于两汉,在采诗传统的背后是一种政治诗学观,即通过诗歌干预现实政治.这一政治诗学观对后世文人叙事诗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5.
《全明词》补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明词》为明词、明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但由于文献浩繁,搜访十分不易,故也有相当数量的佚词有待收罗。慈从总集、别集、笔记、地方志等各类文献中,辑录《全明词》未收之佚作41首, 并对《全明词》未及收录的作者,略考其姓氏、字号、里籍、生平事迹等。  相似文献   
26.
诗与画的融通之始是在六朝时期.六朝时期题画诗的出现及逐步成熟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六朝时期的题画诗无论在文学史上还是在绘画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7.
合作原则,作为一个重要的会话原则,在言语交际中被交际双方广泛地遵守着。但是,有时出于具体的交际需要和交际目的,也有很多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出现。本文运用合作原则对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模糊限制语进行了语用分析。从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方面对模糊限制语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指出,为了达到交际目的,交际双方不得不使用一些模糊限制语,这看似违反了合作原则,其实是对合作原则的竭力遵守。  相似文献   
28.
杜甫在草堂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缘于长期的漂泊和草堂生活的相对安定,草堂诗呈现出与其他阶段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写了大量饮食方面的诗。诗中大部分是从琐碎的生活中,去细细品味人生的乐趣,暂时放下不得志的苦闷,享受当下的自足与闲适的生活,有些诗中也蕴涵忧国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29.
岳珂继承了宋诗对唐诗的突破,引俗物入诗,以食物为载体展示自己的生活。《玉楮诗稿》中以饮食为题材的诗作反映了当时饮食文化的饮食美学、饮食养生观及饮食消费观。  相似文献   
30.
钟嗣成在《录鬼簿》中为"方今已亡名公才人"19人写吊词,使之与作家小传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吊词感情浓郁,充满了对19位曲家的缅怀之情,同时又饱含钟氏的身世之悲,体现了钟氏"不平则鸣"的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