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1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48篇
教育   1015篇
科学研究   701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34篇
综合类   43篇
文化理论   10篇
信息传播   8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在企业形象设计中,感觉识别系统被不断扩展,听觉识别、嗅觉识别、味觉识别、触觉识别以及情感识别等系统成为企业形象视觉识别战略的延伸。  相似文献   
152.
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非常重要,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内在机制,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源泉;为中小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以云浮市的部分企业为例,分析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从转变观念、标杆管理以及品牌建设等三个方面分析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途径。  相似文献   
153.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如何对接融合,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适应未来企业的要求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介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分析了校企文化对接存在的问题,提出营造校企结合的校园文化构建模式及融合对接途径。  相似文献   
154.
155.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融合有着重要的意义,校企文化对接融合的路径: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为桥梁,以校企人员互动为纽带,以校企互研互建对方文化为牵引,以质量认证体系为规范,以CIS识别系统为战略。  相似文献   
156.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逐渐成为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至关重要的因素。现代企业越来越注重企业的形象宣传。吉祥物设计作为动漫艺术形式之一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动漫吉祥物设计特点的研究,探讨动漫吉祥物在企业形象提升中的作用和意义及其对企业品牌塑造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7.
Ernest Hemingway’s short story of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 is a masterpiece with an open ending depicted with virtu-osity. While it has attracted much discussion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e part...  相似文献   
158.
从安全生产标准化和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对比和联系的基础上,对安全生产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融合应用进行探索,从而切实提高企业的整体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9.
政治关联是近年来国内外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本文依照文献的发展脉络与逻辑关系从政治关联的广泛存在性及其产生机理出发,对政治关联与公司价值的影响路径,包括融资便利性、危机救助、税收优惠、产权保护等及其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期能增进人们对企业政治关联的认识,并为进一步研究政治关联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60.
To the extent that ‘classical organization theory’ is seen to possess any enduring interest it is mainly as a historic artefact. The idea that the principles, axioms, adages and devices elaborated by its proponents any longer possess traction in the present is rarely countenanced. In contrast to this customary view, the present article seeks to indicate the continuing significance of classical organization theory, for both analysing and intervening in organizational life. This necessitates a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nventional understanding of this received term, one in which classical organization theory is viewed less as ‘theory’ in the conventional sense, but rather as a geographically dispersed, institutionally disconnected and historically discontinuous ‘stance’, characterized, inter alia, by a pragmatist call to experience, an antithetical attitude to ‘high’ or transcendental theorizing, and, not least, an ethical focus on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born of a close connection to ‘the work itself’ or ‘the situation at hand’. Deploying the term ‘classic organization theory’ in this way, to refer to a stance, attitude or comportment, and an associated persona that bears it, we are able to highlight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is comportment and the increasingly ‘metaphysical’ attitude characterizing many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to organization and organizing, not simply in organization studies, but also more widely in sociology and cultural econom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