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51篇
  免费   210篇
  国内免费   235篇
教育   8699篇
科学研究   1125篇
各国文化   49篇
体育   843篇
综合类   896篇
文化理论   38篇
信息传播   24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216篇
  2020年   247篇
  2019年   161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44篇
  2016年   179篇
  2015年   301篇
  2014年   854篇
  2013年   794篇
  2012年   1020篇
  2011年   1066篇
  2010年   803篇
  2009年   663篇
  2008年   742篇
  2007年   859篇
  2006年   888篇
  2005年   660篇
  2004年   564篇
  2003年   506篇
  2002年   386篇
  2001年   301篇
  2000年   177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散文海外版》的《百期精华》选编的是100期中100位名家的100篇散文力作。编选时十分看重作品体现出的生命感悟和人文情怀。生命感悟和人文情怀,是散文的灵魂和生命线。  相似文献   
962.
对城市精神和城市刊物的内涵进行了论述。以《武汉宣传》为例,阐述了城市刊物在城市精神建设中的作用。指出城市精神是城市刊物的灵魂,城市刊物是城市精神的有效载体;城市刊物要传承、发扬、升华城市精神。强调城市刊物要在传承、发扬、升华城市精神中实现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963.
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专业技术课程开发原则相对应,公共基础课程的开发应遵循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原则。高职学生的社会生活素质是其胜任职业岗位及社会生活过程需要的主体机能,因而必须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素质养成出发,重新建构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才能实现高职教育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964.
作为"新写实"的代表性作家,池莉的小说描写了琐碎繁杂的日常生活表象,更写出了被烦恼笼罩的生活底色和人生基调,爱情是苍白无力的,婚姻是现实庸俗的,整个人生是真实的烦恼事项的堆积,而不是人们预设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965.
元杂剧涉梦戏的梦景表现为静视与动视基本两种审美状态,这种角色的美学态势与艺术构思传达着剧作家独具匠心的思维脉络和时代思潮,尤其是道教对文学的精神冲刷。  相似文献   
966.
高校承接城乡劳动力是改革发展的需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世界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普遍遵循的规律。对我国来说,城乡统筹又有着特殊的必然性和紧迫性。本文通过介绍高校承接的城乡劳动力及就业总体状况,分析高校承接城乡劳动力资源的问题及成因,提出建立高校承接城乡劳动力的五项匹配机制对策,有助于发挥出高校的独特优势,促进高校自身发展与城乡统筹经济发展的协调。  相似文献   
967.
黎简的诗歌反映出深刻的生命悲剧意识,文章从其自身的病与贫、亲友亡故、李贺的影响及本人性格等方面分析了导致其生命悲剧意识的原因。  相似文献   
968.
冯陶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4):111-112
活着与死亡是人生的两大基本问题。踯躅于生死两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生成了不同的生死观。余华的小说《活着》展示出了中国人典型的生存方式,顺天知命,以生抗死,对死亡进行了否定;波伏瓦的小说《人都是要死的》则阐释了‘死亡的意义与价值,肯定了向死而生。  相似文献   
969.
本文集中探讨民国时代知识分子转化的空间分布和文化疏离,研究近代教育改革对社会的影响,认为它增加了中国社会的长远瓦解。  相似文献   
970.
本文多角度解读了教育理论新著《差异与共生》对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小学生生活方式的透视,对生成学生生活方式的深层价值观的多侧面地剖析,以及对多元文化差异之所在与共生之条件的追根溯源般的揭示,认为该书为学校德育迎接多元文化的挑战,进行了一个有意义的、富有成效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