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9篇
  免费   20篇
教育   2036篇
科学研究   41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20篇
综合类   80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6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197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61篇
  2004年   146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出关》的人物和情节设置可以视作鲁迅对道家文化态度的隐喻。鲁迅把道家文化置于中国儒道互补文化的大背景中 ,认为它的精神品格是“无特操”。鲁迅对道家文化的批判 ,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中有其先锋意义。  相似文献   
992.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 explore the problems of cultivating a critical attitude in pedagogy given problems with accounts grounded in critical social theory, rational liberalism and pragmatic esthetic theory. I offer instead an alternative account of criticism for education in open, pluralistic, liberal, democratic societies called 'pedagogy of difference' that is grounded in the diversity liberalism of Isaiah Berlin and the dialogical philosophy of Martin Buber. In our current condition in which there is no agreement as to the proper criteria for assessing attitudes and actions, for a critical attitude to gain a foothold one must learn to evaluate proposed beliefs and behaviour-based standards within a particular tradition as well as those drawn from another viewpoint. To know oneself, one must engage others who are different. But to engage others in a meaningful way one must be immersed in a tradition to which one is heir or with which one chooses to affiliate.  相似文献   
993.
阿诺德力图融合希腊的理性精神与希伯来的宗教精神 ,促进人性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针对英国当下的社会困境 ,又强调了运用希腊精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阿诺德提出“诗歌是人生的批评”的观念 ,这种与希腊精神相联系的“道德批评” ,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批评  相似文献   
994.
现代化进程推动着社会进步,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现代化问题本质上是人的问题,既因人的因素引起,又影响着人的发展.现代化进程需要以人的发展为导向,实现导向的重要方式,便是社会批判.只有以人的发展为尺度的批判性反思,才能不断校正社会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和总体走向,促进社会现代化进程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95.
李长之作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卓有成就的美学家、批评家,一生著述颇丰,其文艺批评理论与实践的美学建构,是以“感情的型”为核心理念的。这一旨在建立中国转型时期的现代美学批评范式,为中国现代文艺批评提供了新的话语和阐释空间。“感情的型”作为一种独特的批评理念,受到当代学人的关注,在今天也仍具有丰厚的诗学内涵和充分言说的必要,值得继续挖掘与探讨。  相似文献   
996.
在新文学尤其是女性文学发展史上,冯沅君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她的小说创作极具现代性,对封建伦理道德给予了强烈的冲击和批判,同时,她表现了新女性在爱情追求上的勇敢与"怯惧"的真实状况,尤其是她对情爱的热烈、大胆、真诚的抒写,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97.
明万历十九年南京周曰校万卷楼首先将传统经史注疏学作为一种商业手段应用于通俗小说的刊刻,在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基础上,增加广告识语和大量注释考证并分类,刊刻出版《新刊校正出像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评点史看,万卷楼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评点是早期通俗小说评点由传统注疏向文学评点的过渡,对明清坊刻本通俗小说注重以评点作为有效商业手段和传播形式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998.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阐释与文化批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后现代社会的莅临和审美的泛化,使当代文化形态开始发生重大转型。“日常生活审美化”过分依托消费主义而消弭了审美主义的文化精神,艺术的生活化诉求导致艺术本体生命的沦丧,“精神的美学”变成了“眼睛的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就是我们所说的“日常生活的诗意化”,而是指消费社会和传媒时代来临之后形成的表象世界和深层心理的审美化,是泛审美文化的一种现象学描述。审美和艺术向日常生活的扩张导致艺术自律性的消解,大众传媒和文化产业的兴起造成了艺术“光晕”的消失和艺术作品稳定性价值的解体,精英艺术开始与大众文化融合并形成新的时代景观。  相似文献   
999.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同质性日益瓦解,各种纠纷繁复,这就使得单一化纠纷解决机制不可能满足社会需求,其内在的弊害也日益呈显。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当今国际社会的通行做法,也是当下中国的必然选择。其深层原因可以通过下述现象得以透视:社会批判理论对现代性和现代法治的反思、真理观上由“符合论”向“共识论”的转变以及追求“无讼”和注重“调停”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深度探究其所倚赖的内在成因机制,对当下的法治建设和多元化纠纷机制的建构无疑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女性写作中的两性对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当代的女性作品中,当乐观的做着白日梦的女性们一旦发现生活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时,有关两性间的和谐设想便在倾刻间土崩瓦解,她们开始重新书写两性在现代社会中相处的真实状态——两性对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