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6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141篇
教育   3081篇
科学研究   601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699篇
综合类   449篇
文化理论   27篇
信息传播   19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431篇
  2013年   338篇
  2012年   479篇
  2011年   473篇
  2010年   367篇
  2009年   292篇
  2008年   330篇
  2007年   402篇
  2006年   343篇
  2005年   294篇
  2004年   273篇
  2003年   201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城市规划中GIS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城市规划主要是研究城市。新兴技术GIS的出现给城市规划领域带来许多新的变化,包括分析方法和作图方式。这些变化将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成果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2.
目的:调查银川市居民体力活动现状并对其进行分析。方法:采用IPAQ-长卷对银川市社区居民进行调查。结果:高水平体力活动者为55.3%,中等水平者为36%。男性的一周VPA显著高于女性(P<0.05);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者TPA、MPA和WPA都显著低于其他教育程度者(P<0.05);85%的居民达到了世卫组织推荐的身体活动量。结论:银川城市居民体力活动水平较高,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和步行体力活动的比例大;男性在VPA上显著高于女性,但在其他方面与女性无显著差异;受教育程度对体力活动的影响较大;大多数社区居民达到了世卫组织推荐的身体活动量。  相似文献   
143.
体育赛事的举办是城市发展的需求,一个城市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不仅能积极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能展现出主办城市的文化建设发展风貌,增强城市对外的吸引力。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2019国际篮联三对三世界巡回大师赛(成都站)为研究对象,探索大型赛事对提升赛事传播力和形象上的提升,进而研究助力成都市城市形象优化路径的方法。建议:搭建多元化的传播策略,扩大宣传辐射面;激发全民参与运动的热情,增加全民健身设施;聚焦赛事文化创意产业,带动经济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4.
海绵城市建设作为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性举措,其与PPP模式的结合已经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中海绵城市PPP项目运作方式的选择研究成为焦点问题,基于此,构建了最优组合赋权法与可拓物元相结合的海绵城市PPP项目运作方式选择模型。首先,结合海绵城市的特质与PPP项目运作方式的特点确定海绵城市PPP项目运作方式选择指标体系,然后引入G1主观赋权法与信息熵客观赋权法求解各指标最优权重,并运用可拓物元理论计算各PPP项目运作方式的关联度,以确定与项目最契合的运作方式,最后,以我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嘉兴市”的PPP项目运作方式选择,验证了该选择模型的适用性与科学性,能够为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45.
比较科技创新型城市科技成果转移与转化政策差异,总结政策实施经验对地方政府推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科技创新型城市深圳市与宁波市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政策可操作化程度以及最新颁布的政策与中央政策衔接度,深圳市均高于宁波市;两市政策目标与区域发展定位紧密相关;政策工具均以自愿型为主,但二者存在显著差别;宁波市政策实施政府介入细致,部门责任呈现分散化。最后,为地方政府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6.
智慧城市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8年IBM提出智慧城市理念及愿景后,建设智慧城市很快成为世界各国及城市在金融危机后寻求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智慧城市不仅能引发新一轮技术创新及物联网产业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智慧化,而且能促进城市建设管理智慧化,使人类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城市生产与生活,为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简要介绍智慧城市产生背景、内涵和特征,分析对城市发展产生的影响和面临问题,提出包括加快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物联网技术研发及产业、社会发展和城市管理智慧化、重点领域应用示范等发展策略,为智慧城市赢在未来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7.
基于系统协调度的武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聂艳  于婧  胡静  叶宗达 《资源科学》2009,31(11):1934-1939
本文利用1998年~2008年武汉市的城市土地利用统计资料,从状态、时间两个层面开展了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总体评价,结果表明近10年来该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稳步上升,其中1997年~2002年处于初等集约利用水平,2003年~2007年处于中等集约利用水平,2007年接近高等集约利用状态,综合指数和5个子系统都朝有序方向发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影响较大的为土地利用结构集约和土地利用强度集约两个子系统.2001年、2002年武汉市城市土地复合环境系统协调度为负.系统出现无序化发展的征兆;1997年~2007年,Moran's 1值表明武汉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具有较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其中2007年的值最高,空间集聚特征最明显,而2001年的值最低.该结果对指导武汉市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利用方式由低效益、粗放式向高效益、集约化转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8.
基于辐射力模型对广西城市辐射范围进行研究,发现:广西绝大部分城市规模小.辐射范围小;城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弱;湘桂-南防铁路沿线地区最有可能形成城镇密集带.  相似文献   
149.
从城乡统筹的视角研究城乡产业一体化。通过实证分析湘潭市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到:湘潭城乡产业差距不断缩小、互补逐渐增强、配套进一步完善,但仍存在分割明显、各成体系、关联薄弱等问题。而湘潭存在的问题在全国具有普遍性,针对其问题,进一步得出:城乡产业一体化要得以进化和提升,必须要打通产业链,发展小城镇,培育龙头企业,完善城乡统筹政策。  相似文献   
150.
This study aims to reconsider and re-evaluate the rapid circulation of global creative city policy from the viewpoint of its creative workforce by focusing on the case of Yokohama, Japan. To shed light on this workforce’s everyday experiences and labor subjectivity, this investigation draws ideas from recent research trends of “creative labor” from the field of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sociology of work, and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Based on in-depth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s,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how the ethical and moral dimensions of labor subjectivity in creative work are prominently important in explaining Yokohama workers’ everyday living and working experiences as creative labor. Unexpectedly,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se moral and ethical sentiments and actions, which take on the role of retaining their labor motivation, actually limit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subjects who can resist given precarious working conditions and thereby hinder them from building a collective solidarity as “workers.” Thus this investigation concludes that the creative worker’s subjectivity retreats to solely a moral dimension rather than to a political one. Through this finding, this study explores whether the articulation of moral-political and social values in the course of cultural work can evolve from creative workers’ moral and ethical sensitivities and a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