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80篇
  免费   159篇
  国内免费   79篇
教育   12029篇
科学研究   673篇
各国文化   141篇
体育   857篇
综合类   1075篇
文化理论   116篇
信息传播   72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213篇
  2020年   287篇
  2019年   210篇
  2018年   155篇
  2017年   196篇
  2016年   188篇
  2015年   508篇
  2014年   1261篇
  2013年   1291篇
  2012年   1479篇
  2011年   1401篇
  2010年   1133篇
  2009年   896篇
  2008年   1020篇
  2007年   1155篇
  2006年   1028篇
  2005年   745篇
  2004年   656篇
  2003年   565篇
  2002年   473篇
  2001年   337篇
  2000年   175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Bridging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has been a goal, if not hurdle, for reformers who aim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of low-income and underrepresented students from the bottom-up. Strategies to create these connections are often characterized as ‘brokerage’, where individuals or organizations bridge two or more social worlds. This paper details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ies that support the brokering of school–community connections using a ‘culturally responsive computing’ (CRC) framework. Culturally responsive education is often limited to content and learning styles, which misses the opportunities it creates for a brokerage process that also connects to education-based social movements for economic access in underrepresented communities. This paper provides empirical support for the claim that the CRC framework is well suited for both purposes. It allows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to build assets together, translating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underrepresented communities into math and computing education, while illuminating the ways in which technologies can motivate education-based social movement building.  相似文献   
992.
院所文化的实践与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登谷 《科学学研究》2003,21(5):449-454
院所文化是一种新的历史现象,是科研院所在进行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与应用的全部实践及结果中,努力贯彻并实际体现以人为本的群体竞争与协作意识。研究和认识新时期院所文化的实践与创新,对于准确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间科技与人才竞争,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3.
赵毅 《科技管理研究》2016,(12):119-124
从知识特性和存续状态两个维度对西藏地域民族文化元素进行二维划分,建立从存量型传统文化元素向增量型创意文化成果生成的知识转化循环路径模型。目的在于疏通运用新兴科技来开发和利用传统地域民族文化的路径和管理机制。通过从传统存量文化元素中提炼和挖掘隐性经验和价值观念,植入并结合新兴科技、传媒技术手段,借鉴典范创意文化产品的成功经验来向文化市场逐步推出和测试阶段性创意成果,通过新生创意文化成果的积累来不断丰富、保护和传承传统地域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形式。  相似文献   
994.
促进农村残疾人的文化参与,是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制度缺失、制度冲突、制度曲行对农村残疾人文化参与的机会与质量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制度困境是制约农村残疾人文化参与的根本原因。要促进农村残疾人的文化参与,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一是要完善残疾人教育制度;二是要建立残疾人社区关怀机制;三是要健全民间组织管理制度;四是要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995.
社火是民间节日期间举行的各种游艺杂戏活动的总称,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意味和浓烈的文化色彩,在中国各地城乡、尤其是广大农村流行颇广。作为城乡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火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社火表演过程中,人们除获得情感释放外,还实现了一系列的文化及社会功能。城市社火和乡村社火作为同一民俗事项,具有许多相同点,但由于表演语境等诸因素的不同,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着差异。本文即重点对西宁城乡社火的表现形态和文化功能作一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96.
宗教文化的变迁是当代中国多民族杂居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文章中我们以新疆伊犁地区霍城县老城村东乡族为例,从他们移居新疆以来宗教文化变迁三个阶段的状况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发生变迁的原因、影响及其变迁趋势作了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997.
在过渡阶段的陈忠实清醒地意识到文化背景和地域环境对于人物性格形成和命运走向的重要性。《梆子老太》、《到老杨树背后去》等作品已开始关注和着力刻画历史文化背景和地域环境对人物心理与命运的影响,并以建构人物的文化心理结构为创作重心;《蓝袍先生》的写作则预示了作家关于对民族命运的宏大命题的思考,使作家萌发了更为巨大的艺术"野心",因而诞生了创作一部"民族秘史"的初衷。作者对以往的创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又注重对文学经典的吸纳,终于如凤凰涅槃般地完成了长篇巨制《白鹿原》的创作。  相似文献   
998.
绿春县城一带13个村落延续了700多年的"阿倮欧滨"祭祀,不仅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可贵传承,更是哈尼族生态保护的典范实践。表层意义上,"阿倮欧滨"联合祭祀不断强化着祭祀圈13个村落的地缘联系,以及母寨"窝拖布玛"在其中的神圣地位;深层意义上,联合祭祀是对红河南岸哈尼族地区至关重要的水源地"阿倮欧滨"及其周围林地的持续有效保护。"阿倮欧滨"祭祀作为绿春哈尼族传统文化深层内核机制,持续不断地发挥着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999.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而不断发展、深入。这段时期的文化产业研究主要通过相关期刊、网络、学术会议等平台,由科研机构、专家学者、高等院校等研究主体进行,主要研究了包括文化产业的概念与特征、文化产业政策与体制、文化产业的发展概况、发展思路等在内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研究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莱斯利·马蒙·西尔克的重要短篇小说《黄女人》中的传统文化意象。西尔克在创作中吸收了本民族文化的精华,重新建构了印第安传统文化中的母神、河神和大地等意象,使作品具备了印第安文化的独特性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