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1105篇
科学研究   33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42篇
综合类   74篇
信息传播   5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91.
海明威的死亡哲学是基于他自身的种种亲近死亡的经历而形成的,是他对生命意义和社会现实的独到看法。从他的人生经历及作品中的死亡叙述等表象着手,可解读他独有的圣地亚哥式的死亡哲学,以激励人们与命运抗争,永不言败。  相似文献   
92.
《侵权责任法》自2010年7月1日施行以来,明确规定我国的死亡赔偿金制度将全面实行统一的标准和尺度.“同命不同价”的社会现状似乎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必然推动着我国法治发展进程迈向更加巨大的进步,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同时,对我国的法治理念也有重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但是,从法理学的角度出发,并且结合我国现阶段不平衡的社会经济状况,显然,这并不完全符合我国法的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同命同价”在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价值的进程中,只是迈出了一小步,未来的道路还会很艰辛.  相似文献   
93.
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孜孜以求的探索和重建人生的精神信仰.其代表作《送冰人来了》拒绝了基督信仰,否定了宗教信仰引导和救赎人类的能力.该剧利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大众心理定势和语境转换的压力,从剧名、剧情和主要人物三个方面戏仿《圣经》,揭露救世主神圣外衣下的无能,解构宗教的神圣与权威,否定了上帝的救赎功能.  相似文献   
94.
《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是翁方纲所写的《四库全书总目》初稿,对于《四库全书总目》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中很大部分是翁方纲所辑录的资料长编,前人未注意到其长编的价值。事实上,长编所载之书名、作者、卷数、序跋、印鉴、版本信息、翁方纲校语等信息对《四库全书总目》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可借以考证作者生平、底本信息、书名流变、书籍流传、内容删改及《四库全书》馆臣之校理意见。  相似文献   
95.
庄子的死亡哲学与苏格拉底之死,作为人类史上面对死亡的态度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前者自然而然道出了生死的真理,以精神的解放来摆脱死亡带来的恐惧;后者以灵魂的解放参透死亡的真谛,以善之念剔除死亡的担忧达到肉体的解放。  相似文献   
96.
结合《死,而后生》的总结,依据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主张,从精神、记忆与有死三个方面对人的特质进行了研究.通过揭示常人沉沦在世,指出“良知的呼唤”与“终极关怀”可以帮助人找回自身的尊严与特质,过富有意义的生活.  相似文献   
97.
继《兄弟》之后,沉寂七年的余华在2013年推出长篇新作《第七天》。小说一经发表,随之而来的各种评论不绝于耳,褒奖者有之,批评者更甚。余华深谙张力因素对小说的功用,在《第七天》中完美地呈现了三组显著的艺术张力:一是叙事结构上真实与虚构形成的巨大张力贯穿小说始终,推动故事的发展;二是苦难与温情的张力体现作家对底层人深沉的爱与同情;三是活着与死亡两个世界之间的张力体现作者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客观说来,《第七天》以其饱满的艺术张力,理应在余华的所有创作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8.
死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面对死亡,庄子以其独特的视角从不同的方向来解读死亡。庄子在对死亡本质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体认、关于死后世界的认识、以及对待死亡的人生态度等方面,都给予我们一个不同于其他诸子的全新视域,让我们看到了死对于生的价值与意义;同时庄子在死亡问题上是具有对生的超越性的,表现在用死后归于永恒的道来解构有限的生命,将短暂的生命融合进无限的道中,从而获得生命的超越。这样才能更好地去生活,坦然地面对死亡。  相似文献   
99.
死亡是海勒作品永恒不变的主题.海勒对死亡的关注与他在战争中所受的创伤,童年时父亲去世的阴影,年老后衰老和疾病的困扰密不可分.然而,海勒没有屈从于死亡的恐惧,而是运用黑色幽默的手法当面嘲笑死亡,从而最终战胜死亡.  相似文献   
100.
闻一多是一个把生命当作诗,以诗来书写生命的诗人。孤独、家园与死亡是他诗中生命意识之表现最为突出的几个侧面。通过对这几个意象系统的精心营构,闻一多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丰富复杂的生命世界和一幕幕斑驳陆离的生命场景。透过意象之维,可以读解闻一多诗中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