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21.
在东北方言中,"整"和"造"是两个使用频率相当高的泛义动词,可称得上是东北方言中的两个"万能动词"。本文对这两个动词在东北方言中的意义与功能进行了描述,并初步从史的角度进行了解释,列表分析了两个泛义"万能动词"的异同,进而凸显出东北地域这两个方言动词的语法特色,为泛义动词类型比较提供个案研究参照。 相似文献
122.
于正安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17(5):66-70
章对《荀子》中的助动词进行了穷尽性研究,确定了“可”,“能”,“见”等7个助动词,对它们在《荀子》一书中的句式,语义及句法功能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23.
论动词作定语的两种结构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国英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23(4):59-63
动词作定语有“V N”和“V 的 N”两种结构形式。通过分析两种结构中V与N的不同分布条件、性质及两者内部结构的不同 ,可以发现两种结构中的V是两种不同的动词名化 ,在VN结构中 ,N与V同样起着主导性作用 ,两者存在着一定的语义限制和语义选择 ;同时 ,“V 的 N”是一种组合式的偏正短语 ,“V N”是一种粘合式的偏正短语 相似文献
124.
定安话是海南闽语的重要分支,其中存在情态动词重叠这一独特的语法现象,这在普通话中并无对应结构,具有一定的语法研究价值。研究表明,定安话情态动词重叠在语义上通常表示“程度增强”,该重叠结构的第一个成分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程度副词“很”。这一研究结论从一个侧面印证了Moravesik的“重叠结构用于表达语义加强”的理论假设,同时对进一步揭示定安话情态动词的系统特征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5.
张涛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5):46-52
关于vv和v一v的源流关系,王力先生、太田辰夫先生等都认为vv型动词重叠式是由v一v式省去‘一’而成,完成的时间在元代。而萧国政、李汛(1988)对现代汉语v一v和vv的差异作了较系统的阐释,提出:vv和v一v有描述、祈使和结构方面的功能差异。借鉴这一观点,结合近代汉语各阶段有代表的文献,就vv和v一v在描述方面、祈使方面和结构方面的对比发展作一个详尽的考察分析,希望能从中发现表少量VV式的真正来源,并对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容词和名词作动词重叠的形式演变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126.
动词壳理论认为所有动词短语的深层结构都是由一个实义动词加一个外壳组成。动词壳的中心词是一个抽象的表原因的轻动词,此轻动词吸收小句中 to 的特征导致小句谓词 to 的省略。使役动词后小句谓词省略 to 是一种极其常见的语法现象。动词壳理论充分合理地解释了使役动词后小句谓词 to 被省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7.
许瑞芬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6,22(3):132-135
Eckman(1977)的“标记差异假说”指出,目标语结构的标记性比母语对应结构更强的情况下,迁移同样可能发生。英汉两种语言都有瞬间性动词。通过对比发现,英语瞬间性动词的标记程度更强。练习卷的完成情况表明:不同层次的英语学习者在使用瞬间性动词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8.
129.
吴金花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93-96
本文以<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常用的单音节介词为考察对象,运用语法化理论,对汉语动词介词化的动因进行分析,认为汉语动词的介词化是句法语义因素、同步虚化因素、认知因素以及语用因素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0.
陈杰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8(1):47-49
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分析研究动态助词,并从中总结规律,可以加深我们对这类词的理解,并能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本文试从汉语动态助词的特点、动态助词的偏误分析和动态助词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动态助词进行全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