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12篇
  免费   969篇
  国内免费   664篇
教育   31223篇
科学研究   5081篇
各国文化   37篇
体育   4747篇
综合类   3417篇
文化理论   25篇
信息传播   2615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47篇
  2022年   450篇
  2021年   710篇
  2020年   961篇
  2019年   753篇
  2018年   660篇
  2017年   687篇
  2016年   777篇
  2015年   1122篇
  2014年   2616篇
  2013年   3532篇
  2012年   3595篇
  2011年   3756篇
  2010年   2999篇
  2009年   2693篇
  2008年   3035篇
  2007年   3469篇
  2006年   3325篇
  2005年   2931篇
  2004年   2588篇
  2003年   2111篇
  2002年   1569篇
  2001年   1253篇
  2000年   671篇
  1999年   262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论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随着教育目标和要求的变化调整而不断变化发展。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提出了一些新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新的现代教育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更加强调多层复合性;小学语文教师应更加注重提高文学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提升学习能力、现代化教学技能和教育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172.
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一发展观是对邓小平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哲学基础和本质特征,都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讨,其核心内容具有一致性。然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着的事物,是目的与过程的统一,就其发展过程而言,从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发展观到今天科学发展观,是对同一事物发展规律的共同探索,体现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性。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发展问题在新的发展层次上的升华,它的提出本身既是对邓小平发展观的肯定和坚持,同时也是对20多年来发展中的问题给予实事求是的面对和积极矫正。  相似文献   
173.
国外网络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高等教育的出现,造就了教育模式、体系及制度等方面的突破。在国外,网络高等教育的发展得益于技术、政策和经济投入等方面的合力推动,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国外网络高等教育模式主要有3种:新型远程教育模式、传统校园补充模式及完全网络大学模式,它们勾画出了国外网络高等教育发展的别致景象。  相似文献   
174.
永州市物流业发展现状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物流的含义和对物流业范畴的认识为基础,分析永州市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并对其发展模式的构建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5.
在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今天,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魂魄,与经济的关系极为密切。过去人们总是把武术认为是单纯消费的运动项目,较多地注意它的健身作用,很少留心论述它的经济效益。分析总结了武术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开发武术产业的优越条件,探讨了中国武术产业今后的发展趋势,为开发武术产业化的有效途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6.
文章描述了数字图书馆联盟及其类型,介绍了我国目前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发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数字图书馆联盟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7.
论图书馆统计分析的必要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冲击下的图书馆,传统服务方式已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要使图书馆真正体现它的存在价值,必须加强图书馆的深层次服务。文章结合工作实践,论述了坚持统计分析是做好读者服务工作和图书馆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8.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experiences of a group of established academic staff in New Zealand and the UK, as they undertake a doctorate in their home institutions. Our interest is in how individuals negotiate this dual status from a cultural-historical activity theory (CHAT) stance that explores how rules, tools, community and divisions of labour, and interacting activity systems, shape doctoral experiences. The focus in this article, having analysed their detailed narrative accounts, is on how academics experience three interdependent activity systems: those surrounding the thesis, the institutional context, and the home-life spheres. Issues related to time, workload and supervision issues, variability in collegial support and impact on personal priorities and time emerged. There is a range of particularities – from easy access to resources/supervisors to inflexible institutional regulations – applicable to this group of doctoral candidates. Negotiating life as an academic with concurrent doctoral candidature provides positive outcomes in terms of teaching, research confidence and general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However, a range of difficulties can also be encountered, particularly in relation to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s, and workload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79.
180.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 study that aimed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 ‘Will a programme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area of special and inclusive education be effective in achieving attitudinal shift in teachers?’ Forty‐eight teachers who were enrolled on a Master's programme in Special and Inclusive Education were surveyed via a questionnaire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a ten‐week introductory module. The results indicated overall attitudinal shift and attitudinal shift for four categories of inclusion to suggest more positive attitudes at the end of the module, compared with at the beginning. The implications for providers of pre‐ and in‐servic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ourses for teacher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