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67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20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陕西人民革命斗争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时期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陕西人民积极响应五四运动,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坚守西安孤城,支援北伐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迎接各路主力红军长征会师西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建设模范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建豫鄂陕根据地,保卫陕甘宁地区。勤劳、勇敢、质朴的三秦儿女,在中共陕西党组织领导下,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了光辉壮丽的篇章,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2.
河南地处中原,位置重要。抗战时期,敌战区、国统区、和抗日根据地围绕报纸出版业在宣传思想战线展开了激烈斗争,形成了有别于正面战场的另一种斗争形式。  相似文献   
53.
唐代初期,西突厥、吐蕃同唐在西域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西州在这场争夺中所起的作用非同小可,是唐经营西域的名副其实的桥头堡和根据地。  相似文献   
54.
追求生活本原的客观再现,一方面为池莉的创作赢得震撼人心的启示力量,另一方面,其拒绝升华的真实叙写又易招致消级无为的指责。池莉小说中究竟是否存在人物与生存现实的对抗呢?这一直是人们关注和困惑的一个问题。对此,结合作者的创作心态和文化立场,探询她的小说中女性的生存境况,可以作出解答,以证明生命个体反抗生存现实的潜性存在和突出变化。  相似文献   
55.
文天祥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他少怀壮志,忠君爱国。严格的教育和良好的环境,是文天祥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基础;社会的动荡和时代的刺激,使文天祥的爱国主义思想得以升华。他在闽粤赣地区的抗元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是其爱国主义思想的生动的具体体现。他宁死不屈,以死报国,其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对客家地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6.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将这一美德发扬光大,并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为我们今天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57.
刘记虎 《培训与研究》2009,26(6):58-60,63
17世纪英国革命中,平等派利用小册子、新闻书、平等派军官和士兵鼓动员等媒介和途径在伦敦等城市和军队中展开政治宣传。他们还通过请愿、游行、辩论与示威等方式与议会和独立派高级军官进行斗争。他们的宣传和斗争构成了现代政治运动的早期形态,还对后世的政治运动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58.
马克思的主导思想是利用暴力方式改变现实。近代中国在西学过程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其中马克思的暴力革命思想给了备受欺凌的中国人以很大的希望和鼓舞。中国人选择暴力革命虽不符合"公意原则",却是当时中国大多数人的选择,这是解决当时的民族和阶级矛盾不得不进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59.
美国作家凯特·肖邦发表于十九世纪末的小说《觉醒》备受女权批评家的重视和好评,关于主人公埃德纳许多评论家几乎形成了一定的共识,认为她在短短的几个月中经历了至少三次觉醒,最终以自杀保全了自己的独立人格。然而,小说中的许多细节表明,埃德纳的觉醒过程其实从童年时期就开始了,她向男权思想的抗争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而她的自杀实际上是彻底的迷失而不是真正的觉醒。作家其实是让所有女性以此为戒,努力进取,不断完善自己,实现个人价值。  相似文献   
60.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走进中国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是因为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同时也是当时各种思想潮流相互碰撞、论争的结果,绝非共产党单面宣传的结果。在当时不少先进知识分子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论争,争论的焦点集中在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观点,以及中国是否需要阶级斗争的问题上。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但不同形式的讨论、论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