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228篇
  免费   2866篇
  国内免费   2987篇
教育   165939篇
科学研究   18281篇
各国文化   351篇
体育   14929篇
综合类   14340篇
文化理论   157篇
信息传播   12084篇
  2024年   82篇
  2023年   433篇
  2022年   1634篇
  2021年   2785篇
  2020年   3641篇
  2019年   2638篇
  2018年   1953篇
  2017年   1901篇
  2016年   2347篇
  2015年   4715篇
  2014年   12272篇
  2013年   13768篇
  2012年   16632篇
  2011年   17873篇
  2010年   13386篇
  2009年   12529篇
  2008年   14365篇
  2007年   17918篇
  2006年   17392篇
  2005年   15507篇
  2004年   13583篇
  2003年   12036篇
  2002年   9507篇
  2001年   7530篇
  2000年   4231篇
  1999年   1698篇
  1998年   780篇
  1997年   657篇
  1996年   571篇
  1995年   313篇
  1994年   312篇
  1993年   232篇
  1992年   171篇
  1991年   109篇
  1990年   81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3篇
  1984年   55篇
  1983年   37篇
  1982年   48篇
  1981年   40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24篇
  1978年   40篇
  1977年   41篇
  1976年   35篇
  1957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ABSTRACT

Using the notion of structure of feeling by Raymond Williams, this article seeks to illuminate an ide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Korean English teachers’ anxiety and deep sense of insecurity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ELT). Through a discussion of how their anxiety is grounded deeply within unequal social relations and how they reframe their anxiety through critical reflection on the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bias of their own anxiety, it points out the intric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y and emotion; teachers’ emotions are shaped by dominant ideologies that constitute the social structures constraining their position as teachers, while their engagement with those emotions also enables their self-transformation towards gaining confidence as teacher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emphasise the tension between social structure and agency in teachers’ emotional experiences and discuss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922.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ways that Jewish studies teachers think about their teaching. It analyzes data from a three month teacher study group in which teachers read educational research articles as a framework for reflecting on their own teaching. The data suggest that Jewish studies teachers take one of two approaches in talking about their teaching: Half the teachers focused o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he specific modalities and teaching moves they employed, while the other half focused on the goals of teaching, the specific outcomes they wanted to see in their students. We also found that those teachers who were more focused on outcomes (rather than process) saw personal identity as an essential ingredient in effective Jewish education. This article raises questions about the efficacy of transferr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odels from general education to Jewish education, without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specific cultural context of Jewish studies.  相似文献   
923.
经济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呈现出数量供给日益增加、区域供给分层化、形式供给差异化、类型供给复杂化、层次供给多元化、专业供给动态化的状况。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供给侧也存在一些问题:与社会需求不能有效对接,优质供给数量不足;供给结构有待完善,城乡供给与区域供给不均衡,专业供给有待调整;供给质量需要提高。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缩小部属高校属地化招生比例,促进高等教育区域供给的平衡;加大农村家庭子女就读重点大学的比例,推进高等教育供给的城乡平衡;调整层次结构供给,优化专业布局结构;提高高等教育供给质量,满足社会需求,形成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924.
我国新世纪以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赋予了学校一定的课程开发权,但整体来看效果不尽如人意。而近年来京、沪、浙等地在课程政策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推动了学校层面的课程改革,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的课程改革先进学校。他们调整地方课程计划、协调课程运行、改革评价方式、扩大学校的课程权限,协同建设学校课程资源等,为学校课程改革提供了空间支持、权力支持、资源支持、能力支持和方向引领。这表明地方课程管理的政策供给是制约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地方课程政策推动学校课程改革,要赋予学校课程建设的权力和空间,对学校课程权限的规定要具体、明确,要规范地方的课程管理行为。应制定和颁布国家课程管理指南、地方课程管理指南和学校课程管理指南。  相似文献   
925.
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能够增强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但目前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不足,影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采取改进措施,从多个方面入手,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如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创新热情;设计开放任务,促进学生创新思考;组织创意大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鼓励质疑探究,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26.
中国教育人类学是中国人类学学科群中活动最频繁、发展最迅速的分支学科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它被看成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产物,认为其学科史极其短暂,可以叙述但无须研究。陈学金的《中国教育人类学简史》挑战了上述传统观点,不仅开展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历史研究",而且提出和论说了若从1905年王国维提出"教育的人类学"的术语和内涵算起,教育人类学在中国已有上百年学科史的新锐观点。从历史和现实相交织的视角出发清晰和准确地界定何谓教育人类学,是分析和论述教育人类学存在与发展的合法性的基本前提,因而在未来的教育人类学的发展进程中,这本学科史的先驱性著作是"绕不开的研究",必将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927.
“互联网+”推动教研发展,引发教研形态转型。文章在梳理网络技术支持教研形态演化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互联网+教研”是信息化教研发展的高端形态,其内涵表现为:以多维空间的开放互通,优化教研生态环境;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拓展教研活动场域;以教师学习方式变革,促进教研形式创新;以促进教师高水平专业成长为核心,推动教师质量和教育质量的内涵式发展。同时,从教研主体、环境、内容、过程及评价五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教研”的关键特征。最后,文章提出以下研究发展趋势:以研究范式转型来构建“互联网+教研”理论体系;重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研应用的创新融合;开展大数据驱动的“互联网+教研”服务的综合效能评估。  相似文献   
928.
运用基于多模态符号理论的影视意义分析框架,考察87版电视剧中王熙凤在声音、语言和图像意义元素方面的布局.研究发现,在王熙凤首次出场的19个镜头中,她的身份无"实名"介绍,而是通过声音、图像和语言逐渐从"隐性推测"方式过渡到"显性推测"方式呈现;在前9个镜头中描述人物的意义元素以及人物所关联的过程类型凸显出王熙凤主要为说...  相似文献   
929.
破除意识的神秘性,使得意识成为可科学理解的物理或生物现象是秉承科学主义传统的当代心灵哲学、认知科学和脑神经科学等多学科一直不懈努力的哲学——科学议题。鉴于笛卡尔哲学中的意识概念并未真正经过理性法庭的审判,使得意识祛魅具有不彻底性,还原论者开始了意识的科学还原和概念取消多种进路尝试。笛卡尔主义者内格尔针对还原主义论证提出现象学论证,由此指明意识还原的科学纲领在方法论上同样犯了范畴错误,即在科学的还原过程中遗漏掉主观性。还原论者忙于通过修改物理本体论承诺来消除主观性难题,结果为神秘主义、突现论和目的论开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930.
基于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和能源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针对目前能源学科研究生“双创”教育存在问题,结合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培养现状,分别从培养方案、课程案例、师资队伍、学科竞赛、实践平台、考核方式等方面优化能源学科研究生“双创”教育的路径,提高能源学科研究生的“双创”意识、营造“双创”氛围、构建“双创”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双创”能力的能源学科高水平人才,为高等学校工科类专业研究生“双创”教育的探索和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