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2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28篇
教育   1789篇
科学研究   176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275篇
综合类   190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189篇
  2012年   188篇
  2011年   184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79篇
  2006年   193篇
  2005年   173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Organizations face increasing pressure to implemen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within a variety of business processes and functions. Many perceived benefits surround AI, but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trepidation also exists because of the potential of AI to replace human employees and dehumanize work.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future of work in the age of AI are particularly salient in pre-adoption organizations, before employees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gain direct experience with AI. To cope with this potentially stressful situation, employees engage in cognitive appraisal processes based on their own knowledge and personal use of AI. These pre-adoptive appraisals of AI influence both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attitudes, which in turn trigger behavioral responses that influence an organization’s ability to leverage AI successfully. Our survey of 363 Taiwanese employees shows that perceptions of AI’s operational and cognitive capabilities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attitudes toward AI, while concerns regarding AI have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affective attitude only. Interaction effects of employee knowledge and affective attitude are also observed. This work’s main contribution l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 empirically-tested model of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AI on organizations from an employee perspective in the pre-adoption phase. These results hav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how organizations prepare for the arrival of this transformative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22.
使用弗莱、鲍桑葵、克莉丝蒂娃等理论家的理论及叙述学理论,分析哈代的著作《卡斯特桥市长》,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肖尔瓦特对这部作品女主人公的定论,并通过弗莱原型移位理论来分析在理性双重缺失的境遇下,叙述者所追求的理想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23.
程菲是中国体操队一名年仅17岁的女子体操运动员,她用科学态度坚持刻苦训练,充分发挥自身的弹跳能力和借助集体智慧,惊人地创造了“踺子后手翻转体180度接前直体空翻540度”世界女子跳马第一跳高难动作,这一高难动作被国际体联命名为“程菲跳”载入史册。“程菲跳”成就了程菲的跳马与自由体操的双冠王,而程菲精神是实现“程菲跳”的主动力。  相似文献   
24.
远程教育服务系统的建设与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1、开放教育的物质条件(校园网络的规划、多媒体平台的建设);2、教师与网上教学资源的建设;3、学生学习态度与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25.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司马迁笔下一篇较为特殊的文章。作者的叙事较少,而传主的文赋却选录极多。前人认为这是由于子长极为喜爱相如文赋所致,但从全篇的行文结构、作者对司马相如的评价及该文与《屈原贾谊列传》比较阅读而言,实非如此。司马迁选录相如的文赋,并非是欣赏其中雍容华丽的辞章的表层形式,而是结构全文的需要,也是借他人之文抒发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于司马相如本人,司马迁在字里行间透露了中肯但并不褒扬的客观态度,并不是"心折长卿之至"一语所能道尽。  相似文献   
26.
发展性语文教学具有评价功能的发展性、评价内容的综合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评价方式的灵活性等特点.实施发展性语文教学评价应该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并举,更重视定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并重,更强调形成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与个体内差异评价相结合,更注意强化个体内差异评价.  相似文献   
27.
关于英语态度学习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态度是一种学科态度,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这种态度。态度学习即态度的形成和改变,英语态度的习得要经历顺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学习的条件包括:认知和情感基础、学习心向、认知失衡、知觉判断、强化、成功体验、榜样示范等内、外在条件。  相似文献   
28.
三、结论与建议 1.主要结论 经过上文实验、分析与对比,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①《中学生科学态度评价量表》中的各个评价指标得到了我国部分科学教育界人士的认同与支持,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认识;而且统计计算过程科学严谨;指标覆盖了态度的三种成分,内容较为完整、丰富,因此在内容效度方面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②经过样本测试,《中学生科学态度评价量表》与被试的物理考试成绩之间呈现高度正相关,与国外的《科学态度问卷》之间呈现一定的正相关,这进一步说明该量表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③《中学生科学态度评价量表》…  相似文献   
29.
学校体育对我国人才素质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现代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及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结合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探讨了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体育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0.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少数学生拒绝教育的现象。"拒教"现象具有原因多、现象复杂、方式微妙、不易察觉等特点,分析拒教现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自觉要求,也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对拒教现象的种类、拒教的危害及控制和消除的研究,将有助于学生从"拒教"到"自教"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