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35篇
  免费   163篇
  国内免费   172篇
教育   2689篇
科学研究   1360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201篇
综合类   291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2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151篇
  2014年   304篇
  2013年   293篇
  2012年   398篇
  2011年   405篇
  2010年   323篇
  2009年   298篇
  2008年   278篇
  2007年   331篇
  2006年   281篇
  2005年   233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188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基于应对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凸显皖江城市带示范效应和探索创新承按模式的需要,集中区建设应在借鉴天津滨海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皖江黄金水道作用,创新多元化乎殳融资体系,开拓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培育产业集群,井通过集约优化土地利用和推进配套设施建设等措施,探索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集中区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122.
区域经济发辰和差异动态变化,形成全球产业跨国跨区转移一次又一次浪潮,当前,在成本增加、产业结构升级等压力下,中国沿海地区大量制造业、服务业企业已经发生和正在进行向内地以及周边国家转移,形成了全球第四次产业转侈浪潮。产业的空间转移既是对产业、产品生命周期的一种主动调整,同时,也是针对影响产业发展经济社会要素和爷件变化的反厦。在本质上,产业转移是对经济社会背景演变的一种空间响应。全球和中国宏观经济背景演变志势,将影响着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驱动机制,也深刘地影响着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发展态势。因此,通过对影响产业转眵的宏观背景和发展态势思考,并探讨未来中国产业转移趋势的一些问题,可以为中国中西部地区承接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3.
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加快,西部地区迎来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新机遇。针对国内东部产业转移形势的分析,结合渭南市现有的条件优势,就其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对策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4.
信息时代的知识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与知识活动相关的研究开始备受人们的关注,人们期望通过对知识活动的研究,能更有效地使用知识、创造价值。对知识转移活动进行探究,在分析相关概念、经典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知识转移活动的理论模型,即基于双螺旋知识结构的知识转移模型,分析模型中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内部转移过程和外部转移过程及其作用机制,并以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为例,从知识转移的角度,利用该模型分析其显隐性知识的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125.
金钰 《许昌学院学报》2011,30(4):151-153
国防教育作为催生当代大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途径显而易见,军事谋略学"铸魂、精武、尚谋"的主体价值和在创新思维中的迁移价值,作为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6.
段德忠  杨凡  胡璇 《科研管理》2020,41(6):90-97
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及分析平台2001-2015年专利转移记录,本文对中国城市技术转移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其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2001-2015年,中国技术转移在城市尺度上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性,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由多极格局向一超多强格局演进,长三角是中国技术转移最为活跃和频繁的区域;(2)空间计量分析发现技术转移服务于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突显,2001-2015年,中国城市技术经济发展路径经历了由集聚经济向扩散经济转变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7.
“以地谋发展”模式下,地方政府主导土地配置,采取“低工业、高商住”的产业用地出让策略,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的目标。然而,中国经济转型期,曾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供地策略可能不再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本文从理论出发,剖析地方政府供地逻辑,分析差别定价的产业用地供应策略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差异,提出相应假说,基于门槛回归模型,并利用2011—2016年中国277个城市产业用地供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用地价格差异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会随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呈非线性关系,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差别定价的产业用地供应策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将由正转负;产业用地供应向商住用地倾斜而产生的产业用地结构错配会显著抑制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土地出让市场化程度,降低土地财政依赖则有利于提升产业结构。据此本文建议,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用地供应策略时,要充分考虑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而在参与土地市场活动时,要明确自身干预经济的局限性,更多地培育有效市场,注重提高土地市场化程度,避免过度依赖土地财政。  相似文献   
128.
左孝凡  陆继霞 《资源科学》2020,42(2):274-285
农地流转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促进贫困户实现脱贫的重要路径,引导农地有序流转对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通过构建可行最小二乘法(FGLS)模型对中国农村居民贫困脆弱性进行测量,以农户未来陷入贫困风险为贫困的测量指标,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研究农地流转的减贫效应。研究发现:①在贫困脆弱性视阈下,分别以中国现行贫困标准和0.3贫困脆弱临界值标准,仍有22.3%农村居民群体处于贫困状态,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脆弱性水平分别为0.295和0.258,远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②农地流转具有显著减贫效应,能够有效降低农村居民未来陷入贫困的风险,通过PSM方法消除“自选择”偏误后检验结果依然稳健;③农地流转的农业产值增长效应达0.573,农地流转可以通过提高家庭农业产值降低农村居民的贫困脆弱性。为此,提出了加强深度贫困区扶贫力度,提高深度贫困区居民自我发展能力;推进农地有序流转,培育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9.
首先分析了科技成果转让对高校的重要作用,提出寻找自身特点的转让渠道,并针对具体情况研究和探索了一条特有的陕科大模式。最后,提出大学科技开发工作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30.
Among minority members, positive contact with the majority was previously found to improve not only the attitudes toward the majority but also the attitudes toward minority outgroups (the secondary transfer effect; STE). However, the roles of negative intergroup contact and minority groups’ social status in the STE have not been yet examined. Therefore,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ntact with the national majority group (Finns) and mutual attitudes among high-status Estonian (n = 171) and low-status Russian (n = 180) immigrants in Finland. Two mediators of the STE were tested: attitudes toward the majority (attitude generalization) and public collective self-esteem (diagonal hostility). Whil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TEs emerging via attitude generalization were expected to occur among both immigrant groups,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ublic collective self-esteem was assumed only for members of the low-status group. In both immigrant group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itive contact with the majority group and attitudes toward the other immigrant group was positive and indirect through more favorable attitudes toward majority group members. The same mechanism characterized negative contact, where the indirect effect was mediated by less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Finns. As predicted, public collective self-esteem mediated the effect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ntact with majority group members on attitudes toward the other minority only among low-status Russian immigrants. The results call for the acknowledgement of different mechanisms explaining the STE among minority groups enjoying different social statuses in host soci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