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918篇
科学研究   23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30篇
综合类   5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教材是联结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将任务驱动型教学原则贯彻到教材编写当中,能很好地解决高职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理论与实践不相适应的问题。文章对任务驱动型教学原则与教材编写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阐释任务驱动型教学原则的内涵与运用于编写教材的意义,指出当前高职经管类教学及编写课堂教材中存在的误区,结合高职经管类教材中人力资源管理、导游实训等教材的编写实例,对编写高职经管类教材提出建议,以期改善经管类教材编写现状。  相似文献   
162.
The crisis of education frequently is framed in terms of methods, where quantitative research is accused of making the subject invisible through quantification, whereas qualitative research is credited for the emphasis on subjectivity and 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Such formulations fail to take into account a long-standing critique that interpretive (constructivist) research, too, makes invisible the real, living subject who is coping with an inherently open life, placing in its stead a ratiocinating individual. In this article, an argument is made for a concrete educational science concerned with the person who is not only (agential) subject but also subject and subjected to the condition it contributes to producing. This subject never is in complete control over its condition, cannot ever know precisely what is currently happening, and at best witnesses rather than grasps or constructs what is going on. This viewpoint requires a rethinking of the subject in/of educational science. Such a project of rethinking the subject involves shifting the minimum units of analysis: from (inter-) action to transaction, from an experience [Erfahrung] to inchoate lived-experiencing [perezhivanie, Erleben], from entities and processes to dramatic events.  相似文献   
163.
韩国家庭伦理剧立足于对家庭叙事的镜像表达,运用原生态的叙事语言和朴实的叙事手段,向世界传播着韩国的民族文化.韩国家庭伦理剧的成功独特的主题模式、结构模式和审美模式为中国影视产业发展与当代民族文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4.
徐永明  杨扬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4):72-73,77
中国戏剧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形成及其戏剧创作均有较大影响。他借鉴和吸收中国戏剧的营养,创立了"史诗叙事戏剧理论"和以"间离效果"为核心的表、导演方法。以剧作《四川好人》为例,对以上观点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5.
安顺地戏面具与贵州傩堂戏面具均为贵州独具特色的假面面具。他们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在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文章对傩堂戏面具和地戏面具的文化内涵、美学特征等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66.
艺术综合课程中戏曲内容的学习为我国艺术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应注重多角度、分层次、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传统艺术形式,将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模仿学习与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学习京剧与学习地方戏曲、课堂教学和课外兴趣小组相结合,多渠道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实现学生戏剧表演综合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7.
元杂剧中通过美化神仙和道教境界的方式来否定现实人生的剧本可称之为神仙道化剧.儒家和道家政治思想和政治精神就作为社会政治和人生理想的传统而被后来人分别继承发扬.元代杂剧在对这两种文化精神的体现和发扬中,更倾向于道家人文情怀.道家情怀展现在文学中,常常体现为自然潇散的人生形式和超然忘我的人生境界,以及由此化生出的混同自然、任性无为、超然不受物累的生命态度,这一倾向在神仙道化剧中体现更突出,而许多人神恋爱方式的剧作所表达的倾向则大多是绝意尘世归依自然,其中主要是对自然的美和隐逸生活加以称赞,并通过这赞美使人世的繁华暗然失色.  相似文献   
168.
元杂剧中通过美化神仙和道教境界的方式来否定现实人生的剧本可称之为神仙道化剧.儒家和道家政治思想和政治精神就作为社会政治和人生理想的传统而被后来人分别继承发扬.元杂剧在对这两种文化精神的体现和发扬中,更倾向于道家人文情怀.道家情怀展现在文学中,常常体现为自然潇散的人生形式和超然忘我的人生境界,以及由此化生出的混同自然、任性无为、超然不受物累的生命态度,这一倾向在神仙道化剧中体现更突出,而许多人神恋爱方式的剧作所表达的倾向则大多是绝意尘世归依自然,其中主要是对自然的美和隐逸生活加以称赞'并通过这赞美使人世的繁华暗然失色.  相似文献   
169.
明末清初剧作家张大复写有多部宗教剧,这些剧作既借助宗教智慧传达作家“布道劝善”的创作主旨,又展现了明末清初宗教生活的真实图景.同时,透过剧中宗教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包容性、世俗性,我们亦可窥见中国宗教文化的宗教特性——浓郁的世俗精神、多神崇拜观念、三教合一思想、功利性的信仰心理等——对张氏宗教剧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0.
李杭 《大众科技》2013,(6):305-307
采茶剧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剧目,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在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和睦家庭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教化作用,颇受中老年观众的欢迎。文章将从容州采茶剧的鲜明地方特色、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风趣诙谐的表演形式,以及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长演不衰等原因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