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917篇
科学研究   23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30篇
综合类   5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941.
眉户戏又称“迷胡”、“曲子”,形成于清朝乾嘉盛世,由山西、陕西黄河两岸的民歌小调孕育而成,是一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地方小戏,它的特点是曲调悠扬动听,简便易学,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经过对地方大戏、民歌、流行音乐、西洋音乐的吸收借鉴,眉户戏至今仍然有广阔的舞台。历史上,眉户戏一直名不见经传,文献中没有关于它的任何记载,这给日后的研究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对它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后方才全面展开,研究者主要着眼于其源流发展、艺术特色、剧本三个角度,尤其着力于对眉户音乐的搜集整理,但与该剧种自身发展的丰富性相比,现有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942.
本文基于清代水浒戏研究之不足,通过对清代水浒戏的剧目考察、创作群体及思想意蕴的分析,以期从宏观方面对清代水浒戏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结论认为,清代水浒戏剧目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思想意蕴也有不同,对于清代水浒戏的研究具有文本与社会学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943.
通过讲解双排键编曲的技巧,论述了编曲的步骤安排,音色的搭配技巧,各种功能的配合运用,对编曲的强大功能进行了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944.
新世纪的领袖传记文学,达到了新的认识高度和新的审美高度。它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特质:政治文化视野下的领袖人生,爱情亲情友情里的人性阐释,视角趣味细节中的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945.
《等待戈多》是最能体现贝克特思想特点和荒诞派戏剧特征的剧作,深刻地表现了汉代文明中人生的处境:怀抱模糊的希望而作无尽的等待。“等待”成了人生的唯一目的,这一目的没有任何意义,只是证明“在等待”。剧中悲喜融合;超越传统戏剧,又对传统戏剧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946.
带文化色彩的词语是文学翻译的难点,戏剧翻译尤其如此,因为要搬上舞台的戏剧对白不能加注,不能解释,却要求使译语观众获得与原文观众同样的反应,本文以功能对等为原则,探讨了对剧对白翻译中对文化色彩词语的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947.
现代远程教育离不开网络阅读,网络阅读需要使用视觉语言。在信息社会中读者往往会先解读图象,这意味着“视觉时代”与“读图时代”已经到来。面对这么多以视觉传递、视觉接受信息为主的社会,读者必须将视觉语言符号转换成信息,才能加速信息传递与互动。理解网络多媒体,对提高网络阅读效率,提高网络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8.
在对人类荒诞存在状态的表现上,荒诞派戏剧可以说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在内容上,荒诞派戏剧在对传统戏剧的“反叛”中实现了对传统戏剧基本模式的“回归”。在“回归”与“反叛”的过程中,戏剧的美学特点被淡化。在形式上,荒诞派戏剧无论是总体形态还是在叙述语言上,都呈现出极明显的诗化倾向。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便是诗化倾向最为显著的代表。  相似文献   
949.
元代,忽必烈统一中国后,民族和社会进入到一个新的融合期。在艺术上,包括绘画、雕塑、金银器、丝织品、陶瓷、漆器和其他装饰艺术,都产生了新的形式和风格变化。这既归因于新的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文艺创作的环境,也和元代与其它国家地区间的交流相关,宗教性和世俗性开始在艺术表现突出。2010年秋季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的日用品、服装、建筑,从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都体现了元代艺术的革新之处,对后世的实用美术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50.
“戏曲进课堂”活动是近年为教育界和民俗学界所关注的话题,虽然尚未形成热点议题,但由于生成背景与学童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互相紧扣,所以格外凸显出两者交融后的特殊性与重要性.首先,它让两大泾渭分明的西方儿童戏剧教育理论产生了融合的契机;其次,以传统戏曲作为特定的艺术教育普及载体,不仅着重素质教育的培养与提升,也借此强化了本土戏曲艺术的永续发展;此外,它一改传统不人道的教育陋习,体现了以“儿童”为学习本位的进步精神,这在以往是不曾出现过的,故将之视为一种儿童戏剧表演艺术教育的“新范型”实不为过.“新范型”同时也是“戏曲进课堂”活动的实践成果,它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并能引发后续的学习扩散效应.因此对“新范型”的研究需要进行实地的田野考察,透过不同地区和剧种之间的相互比较,则更能彰显其特定的教育作用及各有所长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