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167篇
科学研究   40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13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刘世明  胡士兵 《科技通报》2012,28(9):79-83,96
介绍了杭州一开挖深、规模大、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复杂的基坑工程实践,着重介绍了工程地质特点、高含砾砂土层中土钉施工工艺、开挖过程遇到的边坡崩塌与集中冒水问题及相应的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52.
拦渣围堰是指修建于平地或河滩等较为平坦的地面上,用以排放建设项目基建与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弃物的一种封闭的拦挡建筑物。  相似文献   
153.
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原则是:还原剂氧化数升高的数值等于氧化剂氧化数降低的数值。用“分子氧化数升降代数和法”进行配平可分三个步骤,它适用于分子间氧化还原反应、分子内氧化还原反应和岐化反应等各种类型方程式的配平。  相似文献   
154.
按照河南省西南部的水系分布,依据JGJ52-2006,对河砂资源丰富地区的混凝土用砂进行采样,采用快速碱活性试验和砂浆长度法相结合的检验方法对样品砂进行碱活性测试.指出了该地区不同区域河砂的碱活性状况:大部分河砂碱活性测试合格,少数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潜在碱活性.采用掺加粉煤灰的方法对对存在潜在碱活性的砂进行集料的活性抑制试验.指出了粉煤灰不同掺量对砂的碱活性抑制作用,并提出了工程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155.
作为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博尔赫斯从不着力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而是善于使用极具个人特征且形象化的意象来表达对宇宙、对人生的哲思。迷宫、书籍、沙漏是其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两个国王和两个迷宫》中的沙漠迷宫,诗歌《沙漏》中记录时间的沙漏和《沙之书》中像沙子一样的无限之书,它们都是作者塑造出的以沙子为构成元素的关于"无限"的原型。这些原型或实或虚,但都体现出作者面对无限之物时进行的人生哲思。  相似文献   
156.
以铁尾矿砂为原料,用NaOH,HNO3调节pH值,采用熔融-水热两步法制备了铁尾矿砂光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仪、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仪等对铁尾矿砂光催化剂的结构性能进行表征;以罗丹明B溶液为标准降解物,汞灯为光源,探讨在不同pH条件下合成的铁尾矿砂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铁尾矿砂光催化剂的主要成分为Fe2.35Si0.65O4和NaNO3,且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效果;在pH 8.5条件下制备的样品具有多孔结构,光催化性能最强;光照120 min时此样品可降解95.1%的罗丹明B溶液;·O2-是光催化反应过程中最主要的氧化活性自由基。  相似文献   
157.
ERP沙盘模型中实验模型缺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ERP沙盘是一门企业高管的培训课程,也是非财务人员体验财务管理的体验性课程,资产负债表是课程中企业经营及评分的基础之一。由于资产负债表本身固有的问题,会引起整个课程模型出现漏洞,对ERP沙盘模型缺陷及漏洞解决方法做出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8.
针对在某化工厂由富水断层破碎带和淤泥质软土组成的复杂地基中施工人工挖孔桩时。所遇到的孔壁坍塌、流砂(土)、掉块及有害气体伤害等工程问题,采用了桩孔超前疏水、钢筋栅栏、钢模护筒、井底灌浆护壁及鼓风换气等处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确保了桩基工程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59.
文章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的构成、技术特点和种类,分析了虚拟现实系统在旅游教学中的应用,并论述了虚拟现实系统在旅游教学中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0.
ABSTRACT

Composition, microstructure, and binding media of the decorative earthen plaster fragments from the Buddhist cave temple of Bezeklik (fifth–fourteenth century CE), China, were analyzed by X-ray fluorescence, X-ray diffract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with energy-dispersive X-ray analysis, 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sieve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In addi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was used for identification of the organic adhesive found mixed in the earthen plaster. Studies indicated the presence of proteinaceous material, mainly beeswax, with animal glue, pine resin, and plant sterol mixed in the earthen plaster as the biopolymer. The organic additives improved the basic qualities of the mud by acting as stabilizers, hardeners, and water proofers. The loamy sand soil sourced for Bezeklik plasters shows low cohesion and disaggregation of grains occurred for want of clay-sized particles in the plaster. Due to frequent handling and transportation, the fragments are now showing distress in the form of loss of earthen support and paint layers. Based on the analytical findings, traditional binders such as sepiolite clay, slaked lime, and fish glue were introduced and fragments consolidated for displ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