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8篇
  免费   164篇
  国内免费   181篇
教育   2754篇
科学研究   74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22篇
综合类   272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10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173篇
  2014年   379篇
  2013年   301篇
  2012年   344篇
  2011年   324篇
  2010年   275篇
  2009年   240篇
  2008年   277篇
  2007年   223篇
  2006年   224篇
  2005年   182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杨润佳  叶艳妹 《资源科学》2022,44(5):886-898
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简称国土整治修复)区域的识别是实施国土整治修复的前提,土地资源优化格局的落实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立足于双重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国土整治修复潜在区域识别策略,并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区,借助Multi-Objective Linear Programming(MOLP)模型与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ng(PLUS)模型,有效衔接了“理想状态”的土地资源优化格局与“实际行动”的国土整治修复。结果发现: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发展概率具有显著差异,且同一土地类型发展概率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②惯性发展格局下,流域建设用地将大规模扩张,草地缩减与耕地流失严峻;优化发展格局下,建设用地蔓延、耕地流失与草地面积缩减均得以控制,且实现了生态及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③识别出农地整理区、生态涵养区与后备资源区(Ⅰ型、Ⅱ型)4种非转型类潜在区域和农地开发区、生态退耕区、生态保育区和生态维护区4种转型类区域;相较于非转型类区域,转型类区域需要借助更多的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干预措施。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会导致大量草地及耕地损失,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能有效缓解城市蔓延与保护(半)自然空间,基于此识别出不同国土整治修复区域并采取差异化的措施不仅能保障受威胁的粮食与生态安全,还可促进流域生态及经济效益提升、生态系统恢复与土地利用稳定性提升。本文提出的方法不仅为国土整治修复区域划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土地资源优化格局的落实提供了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202.
耿翔燕  李文轩 《资源科学》2022,44(10):2153-2163
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提升生态保护者的积极性是新时代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本文采用归纳法和文献计量法,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04—2022年的614篇中国流域生态补偿相关的中英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从时间维度看,依据关键词共现强度和实践政策变化,中国流域生态补偿研究可划分为初步探索(2004—2011年)、快速发展(2012—2016年)和拓展深化(2017—2022年)3个演变阶段;从空间特征看,研究主体呈现出由流域局部到整体、从省内到跨省流域研究的趋势;从研究机构看,文章发表单位类型和数量逐年增多,主要集中在农林水利类院校,各机构间的合作研究较少。②从研究内容看,内涵与功能、补偿意愿、补偿机制、补偿标准、补偿模式与实践先后成为流域生态补偿的研究热点。未来研究应加强各机构间的合作交流,在多功能协同的补偿机制建设、市场化多元化补偿形式探索、科学化差异化补偿标准测算、综合成效评估等方面进一步深化研究,以不断健全流域生态补偿的研究体系,促进流域生态补偿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03.
吴蒙  王琳琳  程进 《资源科学》2022,44(10):2048-2059
国土空间是支撑“双碳”目标实现的核心载体和资源,以城市群为抓手,强化国土空间碳汇冲突管理是跨区域协同推进“双碳”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国土空间碳汇冲突形成机理,构建空间碳汇冲突综合测度指数,以长三角城市群307个县为测度对象,开展实证测度研究并分析其空间格局特征。研究表明:①区域空间碳汇冲突结构整体趋于失衡,稳定可控、基本可控、濒临失控、基本失控和严重失控等级的评价单元数占比分别为15.64%、25.41%、23.45%、26.71%和8.79%;②空间冲突加剧了区域碳汇空间配置失衡,可控等级区域碳汇总量占比达到81.71%,而失控等级区域碳源总量占比达到71.48%;③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碳汇冲突呈显著空间集聚特征,冷点集中分布于江苏省沿海、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浙西—浙南山区,热点主要为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等城市范围内的县级单元;④处于失控等级的城市集中分布在由环杭州湾向安徽省北部辐射延伸的带状区域内,距离此带状区域两侧越远,冲突指数越低,其中,上海、南京、苏州、无锡4个城市处于严重失控状态,宿州、宿迁、淮安3个城市处于基本失控状态,处于濒临失控状态的城市有15个。最后,提出长三角城市群国土空间碳汇冲突协同管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4.
白雨  丁黎黎  赵昕 《资源科学》2022,44(12):2487-2500
海洋牧场是促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其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则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关键环节。然而,参与主体单一、生态价值回报不足、跨期价值转换偏差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海洋牧场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市场化、可持续运作。鉴于此,本文在“政府激励+蓝碳交易”直接机制的基础上融入“蓝碳质押信贷”间接机制,设计了一个涵盖政府、渔企、第三方服务机构(碳交易中心、银行等)3个主体,现期收益与未来收益可转换的海洋牧场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同时将时间偏好引入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渔企时间偏好对该机制运作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①渔企时间偏好对海洋牧场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存在影响,对3个主体策略行为的影响而言,对渔企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三方服务机构、政府。②在直接实现机制中,补贴金额和环境保护税越高,越有利于推动海洋牧场及其蓝碳生态产品市场发展;且相较于补贴,环境保护税这一负激励的推动作用更强。蓝碳现货价格越高,渔企采取海洋牧场模式的意愿越高,但对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蓝碳质押信贷业务的意愿产生倒“V”型影响,即先促进后抑制。③在间接实现机制中,信贷风险越低,质押率越高,就越有利于推动海洋牧场及其蓝碳生态产品市场的有序发展;而守信奖励、违约金等信贷奖惩措施应适中,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实现海洋牧场及其蓝碳生态产品市场的良性发展。以上结论对完善中国海洋牧场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5.
刘嘉玥  郭泉  汪永生  王文涛 《资源科学》2022,44(12):2501-2510
近年来,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海洋生态坏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实现海洋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亟需建立相应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并探索生态补偿的标准问题。本文通过编制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社会核算矩阵,构建中国宏观经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了征收不同程度的海洋生态补偿税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在征收生态补偿税的情形下,将政府收入增加的部分作为海洋生态补偿的专项资金,能够有效提高海洋生态补偿量。在生态补偿税设置为增值税的5%的情况下,海洋生态补偿量较初始情形相比,提升了4.07倍。②生态补偿税的征收会引起居民收入、企业收入、国外储蓄和国内生产总值的下降,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其中,居民收入和国外储蓄受影响较大,企业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受影响较小。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和政策,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6.
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建设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系统获取长期、连续、多尺度、多要素的自然资源观测数据,为自然资源“两统一”管理和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科学支撑,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在阐明自然资源监测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依据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论基础,针对调查、监测、观测等不同探测方法的功能和技术路径,以系统化的视角论述了现代自然资源监测特点,对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技术路径进行说明,并从宏观管理层面分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在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工作提供必要支撑。  相似文献   
207.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文明形态,它对生存于其中的个体提出了与以往文明社会形态迥异的要求。纵观历史,人类社会因生态环境的破坏,使文明断层乃至消亡的案例中外有之。因此,在我国面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深刻矛盾的现阶段,提升包括当代大学生在内全体国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可谓功在当代,利盖千秋。它既是响应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建设生态校园的有力推手,还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更是人类步入生态文明社会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208.
杨学丽  弓萍 《科教文汇》2014,(32):220-221
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结合生态文明相关理论,阐述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关联和动力机制,结合大庆生态发展现状及优势,分析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现状,探索两者协调发展路径,以期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209.
王荆涂 《科教文汇》2014,(26):19-20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这进一步昭示了我国政府治理环境的决心,同时也表达了政府对提高全民生态素质的迫切愿望。青少年作为中国未来的主人,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故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210.
作为全国第四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的辽宁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辽宁水源涵养地和林业带,也成为辽东地区的天然屏障。宽甸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生态体育资源,在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研究宽甸满族自治县农村生态体育的发展,可以促进宽甸的新农村建设,发挥宽甸农村生态体育旅游的龙头作用,同时也为其它市的乡镇以生态体育促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