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7篇
教育   2264篇
科学研究   166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89篇
综合类   186篇
信息传播   30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68篇
  2013年   211篇
  2012年   255篇
  2011年   263篇
  2010年   222篇
  2009年   214篇
  2008年   190篇
  2007年   213篇
  2006年   198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37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81.
文化乃通一切界而又不限于一界,因此,文化是一种渗透并体现于不同实存领域中的“柔性的”创生力。文化的这种“无用之用”特性折射出了文化发展的功利性。从深层次看,文化的“无用之用”表现为一个由某种地方性和特殊性而不断趋向于不同层级的普世化的展开过程。文化所取义普世化实质上就是文化的“共通性”,由文化的这种“通”性义来重新审视“全球化”,“全球化”进程实质上已铸成了社会发展和人类存在趋向于无节制的“消费性”,而儒家文化的生存节制意识正可对目前“全球化”的过度“消费性”偏向起到补救作用。建设现代意义上的儒学和文化形态必须走出两个误区:1.偏执于文化的普遍性、共时性的层面,而忽略其个性和历时性的意义;2.关注儒学的教化和实践特性和功能的同时,倡导重建制度化的儒学,倡导建立儒教并定为国教。要培育三种文化意识:1.要努力创造儒学的当代形态;2.致力于重建儒学与民众生活的联系;3.注重“以身体道”群体的养成。  相似文献   
82.
There is evidence that national scientific journals are important for local communities despite their limited audience due to national languages and topics, like in pedagogy. However, it is not easy to assess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rigour of local journals, as most do not have available scientometric data and are often published in minority languages. We hypothesize that a possible manifestation of a latent trait of inner authenticity of the scientific journal (meaning the journal is accepted by a community interested in developing the field which conducts internationally accepted research) could be H-index of the editorial board members. To test this approach, we evaluated H-index and gender of editorial board members (n = 490) from 17 Czech and Slovak national science-oriented scientific pedagogical journals which were not indexed or indexed in Erih+ or Scopus, and compared this with the five lowest-rated journals from the same field indexed in the Web of Science (WoS) database. The H-index of editorial board members was somewhat higher in indexed journals with those from WoS showing higher scores, and the number of board members with no discernable H-index was far greater in non-indexed journals. Editorial boards of journals indexed in WoS were mostly male, compared to a dominance of women on boards of non-indexed journals. Acknowledging the limited sample, it appears that the H-index of editorial board members may be a way to value national scientific journals.  相似文献   
83.
学校育人过程中文化自觉性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自觉性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通过自主的适应,取长补短,确立一个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加强文化自觉性培养是育人规律的基本要求,是主体文化人格养成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自身发展传承的基本要求,更是使中华民族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要保证。培养青年学生的文化自觉性,就是培养其对于当今时代先进文化的自觉意识。文化自觉性培养的路径包括传播全面的知识,突出教育的主体性,加强制度建设和重视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84.
鉴于高校设备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高校设备管理人员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另一方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提出了加强高校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并提高服务质量具体措施:强化管理职能,做好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与院系团结协作努力做好服务工作;提高管理队伍素质,稳定设备管理队伍;创建学习型组织,建立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85.
公共意识是当代生活世界中使用较频繁的一个词汇,培育现代公共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既是改善公共生活、建构公共秩序的基础和关键,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其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新时期,作为中国社会所特有的社会化模式,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育当代中国公民的公共意识,促进人的社会化,夯实社会和谐发展的人学基础,基于此,分析和探讨文章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意识培育中的价值、应把握的原则及应然路径是亟待探讨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86.
存芥川龙之介的生命历程中,尽管他以自戕作为对人生的终结,但对死亡的承担意识始终贯穿他的创作,并深入地影响着他的行为逻辑和生命甘苦。死亡承担本于近代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的生命哲学,指的是把死亡这一最本己的可能性担当起来。芥川对死亡的承担主要表现在他对自强不息精神的追求,对健康生命力的向往,以及对英雄主义的彰显,这正是芥川所认同的向死而生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87.
从应用型本科学生群体自身的特殊性、培养目标的定位来看,从事公益活动有助于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综合能力的提升和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8.
出版产业化环境下编辑决策要牢固树立作者意识,这是由作者及其文稿在编辑活动中的重要位置与独特作用决定的。它要求编辑主体树立与作者平等相处的理念;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作者心理;善于、敢于、巧于接受来自作者的挑战;具有善待作者的慧眼与能耐。  相似文献   
89.
高校院系资料室是图书情报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化的服务是其独特的优势。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院系资料室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针对这些现状,文章提出资料员应明确身份意识,高校应该给予院系资料室以充分的重视,明确其定位,改善资料员的构成,使其充分发挥专业化服务优势。  相似文献   
90.
新生代农民工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其顺利融入城市的重要保障。然而,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受传统政治文化、政治体制、经济因素和自身素质的影响,其政治参与意识还处于比较淡薄的状态。要真正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意识,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农民工的公民文化教育、提高政治主体意识和培育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