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3篇
教育   61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5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遗产本是逝者留给亲人的慰藉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却经常成为引发家庭矛盾的导火索,其中主要原因是遗产分配之间的实质不公。诉诸实践中的种种问题,我国亟需引入遗产归扣制度予以规制日益增多的继承纠纷。在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民法典》实施之际,在保留继承制度特色的前提下,结合民族优势对归扣制度予以改进移植,使其契合现代继承法理论发展之动向,是实现我国继承法法律制度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2.
本总结出建水县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为:资源丰富多样,优势资源突出。分析了旅游资源的空间组合特征,并且进行了区域对比分析,从有利开发的角度对各类资源进行了评价并提出相应亟需开发的优势旅游资源,最后指出在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重点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63.
通过侗族婚姻交换来阐明西方数学分形理论在婚姻交换模式中的运用,并将它作为文化人类学方法论来探讨,这不论是对文化人类学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对人类婚姻理论的建构都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新方法,也可以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64.
对于中国的许多田野研究都关注到了礼物经济乃至关系运作的问题,但尚未注意到礼物经济能够在中国兴盛的基础,那就是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前提下,集体性这种礼物精神的核心得到了彰显和强化。从土地未曾私有这一前提出发,可以追溯中国为什么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西方世界发展道路的原因。  相似文献   
65.
唐五代的助礼钱与诸司礼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助礼钱是唐五代时期藩镇进献给朝廷用于举行重大祭祀活动的经费。诸司礼钱包括光署钱(光省钱)、光台钱、光院钱、光学钱等,是唐五代时期的三省、御史台、翰林院与国子监等机构,向新任职的官员、检校或兼任本司的官员以及从本司升迁的官员所征收的礼钱。诸司礼钱主要作为这些部门的公使钱使用,如用于公廨维修、食料开支、购置办公用品以及其他各种开支。唐五代的这一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弊政,是唐后期及五代时期财政开支紧张的一种折射,对后世尤其是两宋时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为其所沿袭。  相似文献   
66.
《才鬼记》是一部以\"才鬼\"为专题的小说集。它的编纂缘由、文本情况、价值评定等各方面都存在不少史实不清和价值错位的情况。为此,梅鼎祚《才鬼记》研究,应在\"才鬼观的流变史\"、\"文本生成\"、\"选编比较\"等方面拓展和深化。此处以文本生成考察为中心,对其进行梳理和探析。  相似文献   
67.
受贿罪严重侵犯了国家公务活动的廉洁性。坚决彻底地打击受贿犯罪,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是国家一贯坚持的刑事政策和治国方略。当前,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受贿罪的“直接故意”、“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以及受贿与接受正当馈赠的法律界限等构成要件产生了一些分歧。鉴于受贿罪具有重大的理论、实践和政治意义,有必要对受贿罪构成要件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8.
从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语言、行动的变化以及所送礼物的不同,可以看出科举引起的癌变已经扩散到社会的每一层面,它使世风更为浇薄、人们更加势利、人情更趋淡漠。在科举阴影下,郎丈之情被亵渎、被异化。通过重新解读《范进中举》可以看出,抨击世风日下是其主题,作者除了关注士子外,也为市井细民写心。  相似文献   
69.
气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概念,许多圣人先哲、文坛巨匠都不同程度认识到了它对写作活动所起的决定作用。“才有清浊,气有修短”。对一个写作者来说,从一生下来就带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只有充分了解自己才情禀赋,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创作出独具个性特色的作品。写作者更要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加强自我修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创作出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我完善的佳作。  相似文献   
70.
    
For some time there has been debate about differing perspectives on musical gift and musical intelligence. One view is that musical gift is innate: that it is present in certain individuals from birth and that the task of the teacher is to develop the potential which is there. A second view is that musical gift is a complex concept which includes responses from individuals to different environments and communities (Howe and Sloboda, 1997). This then raises the possibility that musical excellence can be taught. We have already explored this idea with practising musicians ( ). Our research has now expanded to include music teachers in formation, and, in this paper, we look at the influences in their musical development which have either ‘crystallised’ or ‘paralysed’ the musical talent which they possess. Our research has a comparative dimension, being carried out in Scotland and in Australia. We conclude that there are several key influences in the musical 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 including home and community support, school opportunities and teaching styles and that there may be education and culture‐specific elements to these influ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