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9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1656篇
科学研究   198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66篇
综合类   85篇
信息传播   4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276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87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金洪源  李群 《教育科学》2006,22(2):83-85
澄清卡特尔等个性心理学家们当年理论的局限,纠正了对人格稳定性与可变性认识方面的长期误解。阐明人格中的诸多貌似本能情绪行为表现,实质上是后天形成的条件性情绪反应。用临床实例说明嫉妒、多疑、狭隘等消极人格多为此种情绪结构组成。以高校和中学心理咨询机构的临床干预成功事实为依据,阐明通过临床技术干预途径对学生实施快速人格修正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2.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调整或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行为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主观感受、表情行为、生理反应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不同年龄的情绪感受频率存在差异,不同年龄,性别和主观体验的情绪调节方式也都存在着差异。通过不同的应对措施来改变负性情绪,以达到调节身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23.
沈从文的诗论以其思维方式的直觉感悟式和主体生命投入的情感体验性,和批评文体的关文化特征,在中国现代文学诗论史上独具一格。这种诗论与其追求“和谐”“人性”“纯正”的文学观和美学观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24.
近代西方人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感性的人到抽象的人,再到自然的人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理性主义人学和自然主义人学表现出来的。但二者都只是执着于人的本质的不同侧面,并没有真正揭示出人的全面本质。只有马克思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超越了近代西方人学,确立了人之存在的现实基础——实践,并以此为出发建构了“总体的人”的人学体系。  相似文献   
25.
铁凝在作品中将直面人生、审视人性作为创作的主题 ,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 :对于情绪记忆的自审与忏悔 ;逃遁窥视、渴望交流的期待 ;自足与他足的抉择 ;角色意识与反角色意识的束缚与解脱 ;失语小人物的脆弱人性等 ,从而营构了其独特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26.
钟嗣成在《录鬼簿》中为"方今已亡名公才人"19人写吊词,使之与作家小传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吊词感情浓郁,充满了对19位曲家的缅怀之情,同时又饱含钟氏的身世之悲,体现了钟氏"不平则鸣"的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27.
董菡 《海外英语》2011,(8):144-145
情感教育是现代学校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和核心内容,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针对学生特点融入情感教育,对于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教师教学素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深化学校素质教育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8.
本研究采用实验法,探讨了高兴、生气与伤心这三种情绪对4岁儿童记忆受暗示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在伤心、高兴和生气状态下的记忆受暗示性有显著的差异。(2)儿童具有情绪易感染性的特质。(3)儿童在伤心、高兴及生气状态下记忆的准确性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9.
舒岳祥咏物诗数量众多,题材广泛,具体物象纷繁复杂,将其归纳为就物写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喻理四种类型。舒岳祥咏物诗大多寄托遥深,在咏物中寄寓个人遭际及家国之忧。对海宴河清的真诚呼唤和殷殷期盼,对各类奸佞小人的批判谴责,雄心壮志与怀才不遇的深刻矛盾,对理想人格、高尚道德操守的追求与坚持,都是其咏物诗重要的情志内涵。舒岳祥咏物诗在艺术上达到较高境界,这得益于诗人对意象、象征、用典等各种修辞手法的熟练运用。  相似文献   
30.
A predicament faced by students who fail academically in East Asian Confucian societies, such as Taiwan, is being obscured by students’ outstanding performances i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assessments.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at there is a trapping effect of effort for these students. They are trapped in a dilemma between ‘feeling bad’ (emotional distress) for exerting too much effort and ‘being bad’ (negative image) for making little effort. Such a dilemma may be worse in the domain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than in non-academic domains like the arts, with the former being more directly related to children’s dutiful fulfilment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Two consecutive studies – a scenario experiment with 700 subjects and a survey on past experiences of failure with a sample of 190 – were conducted. The results supported our hypothesis that effort becomes a double-edged sword for students who failed.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either ‘feel bad’ or ‘be bad’ after failing academically compared to performing poorly on non-academic activities.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are further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