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301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1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作为社会"认知-知识体系"之一的电影在影像的表意过程中反映意识形态。好莱坞影片中的华人形象某种程度上记录了美国社会对其认识的思想轨迹,体现了历史性与现实性的融合。近几年美国电影作品中的华人形象呈现出多样的性格特征,但主流意识形态的审视视角依旧脱离不了固有的框架。全文应用相关电影理论,解读好莱坞电影对华人的阐释视角的变化。  相似文献   
32.
本文通过对杜琪峰代表性影片的分析,发现命运无常的宿命观是其电影主题的核心.正因为有此思想的统领,使杜琪峰的电影在文本和视听语言上逐步具备了独特的个人特色.本文试图对具有明显个人风格烙印的主题所作的全面解读,希望能为研究回归后香港本土电影的发展变化提供有益的材料支持。  相似文献   
33.
采用sol-gel法制备了锐钛矿型TiO2薄膜与Ni2+掺杂TiO2薄膜。通过XRD、AFM表征了薄膜的晶相和形貌特征,用接触角测定仪测定接触角以评估薄膜的亲水性,以甲基橙作为有机污染物研究了薄膜的光催化性能。实验结果发现:少量Ni2+掺杂提高了TiO2薄膜的亲水性和光致亲水性。但Ni2+掺杂却使TiO2光催化性能有所降低。结果表明,TiO2薄膜表面的光致亲水性与光催化特性无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34.
从儿童受众的角度出发分析,电影《女巫》改编中的美学策略确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对游戏精神的稀释、恐怖艺术的失范和家园主题的淡化。这些不当的改编减少了原著的魅力,也对儿童观众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因此,儿童文学作品在电影改编时必须得当地应用美学策略,考虑其观众的特殊性,把握好游戏精神的精髓和恐怖的“度”以避免负面创伤的产生。而作品若能涉及有关人性、人生思考的主题,则更利于引导儿童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35.
建立超薄膜Si外延生长的晶格一动力学蒙特卡罗模型,并应用该模型模拟了Si原子在Si(111)基底上外延生长的过程.系统研究了沉积时间、基片温度对于薄膜初始生长形貌的影响,如影响粒子的扩散与凝聚、岛的生长等微观过程.  相似文献   
36.
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电影媒介在广告发展中重要作用。分别介绍了广告利用电影作为传播媒介的三种具体形式,即:"电影贴片广告""嵌入式广告""微电影广告"。通过对于这三种形式的深入剖析,作者将电影媒介在广告发展中具体作用展现给读者,从而进一步总结了电影媒介对于广告业及电影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7.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文化激进主义的失败,反过来促成了保守主义文化的迅速崛起。中国近期部分电影表现出对道德权威的冷漠,对激进理想的疏离,以及对于当下利益毫不掩饰的追求。90年代之后,许多学者对西方解构主义对中国新时期影视的影响表现了一定的担忧,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38.
本文主要针对第三者现象在影视作品中涌现并日趋增多这一社会现象,选取几部电影作品中的第三者形象为分析对象,由影视到现实,通过文本分析方法以及主客观分析方法对第三者问题进行探讨,旨在透过影视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反思第三者出现原因,寻求解决办法及问题对策,以期弱化第三者问题夸大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39.
论原声英语电影对大学英语的教育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原声英语电影发展的剖面为大学英语开拓了广阔的教育学维度,受到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广泛关注。结合大学英语,对原声英语电影的教育学基因、教育学内涵、现代价值及对象化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构成了本文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40.
James Trier 《Interchange》2009,40(1):47-67
This article discusses a project designed to engage preservice teachers in a process of reconceptualizing the traditional, autonomous views of literacy that they held upon entering the 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 and acquiring a sociocultural view of multi-literacies. The context of this project is that of a Master of Arts in Teaching (MAT) program. Through a series of activities as part of a secondary English theory and methods course, students were introduced to a sociolinguistic theory of “Discourses and Literacies”; they examined their own literacy experiences in term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discourses and literacies; they analyzed the film Educating Rita in great depth for its representation of the essential elements of a theory of “Discourses and Literacies” (i.e., primary discourses, secondary discourses, learning, acquisition, bi-Discoursal situations, and more); and then over a period of many weeks of observations they analyzed the kind of Literacy Discourse that was constructed in classrooms that they were observing in. Finally, the students critically reflected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ir views of literacy as a result of the Discourses and Literacies proj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