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298篇
科学研究   16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34篇
综合类   35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论述语文学科的愉快教学概念、性质、作用及实施的原则、形式以促进愉快教学这一教学形式的研究、探索 ,提高语文学科质量  相似文献   
42.
20世纪60年代之后,在新兴艺术形式和后现代理论的冲击下,美学开始了后现代转向,在诸多方面产生了决定性断裂。文化研究在后现代转向的语境中兴起,以反对艺术的自律为契机,因三代知识分子的努力而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空位处迅速发展,但是它在逻辑起点、文化层面和审美追求三方面都表现出不足之处。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以自由的实践与创造和共产主义审美理想.弥补了其不足并表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3.
空间问题的凸显与空间叙事学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空间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既表现在理论层面,也表现在实践层面。如果说,理论家的概括宣布了“空间转向”时代真正到来的话,那么,小说家的探索则昭示着这一“转向”其实早就开始。事实上,在空间思想方面,理论家们正是从作家们对“空间性”的探索中,获得了无穷的启示。伴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作为一门学科的空间叙事学正在目前叙事学研究热潮中悄然兴起。  相似文献   
44.
本文从中文用语的语素构成出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从两个视角,即课程与教学论视角:“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技术视角:“‘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最后提出两个视角的研究应该进行沟通与共融,达到最终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45.
采用献资料、录像观察、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现代排球运用发球技术的规律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结果显示,运用攻击的发球并未受到每球得分制的影响,各队更重视发球的质量、性能、落点及效果间的关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技术,加强发球技术的训练,重视运用策略,降低失误率对取得比赛的胜利,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6.
“浮华”之初义,源自中国古代“重本抑末”的经济思维,后来扩大到社会认识的各个领域,演绎成为一种社会政治语言。“交会”一词,本源于先秦士人的“游宦”、“游仕”;西汉时儒学兴起,士人求师问学、周游四方,此后演绎为结党权门,交援求名之义。两者皆因有悖于经学传统与名教政治,而为绝对皇权所深恶,最后成为汉魏时期士风变化与思想演进之标识。  相似文献   
47.
阿拉法特在其奋斗的历程中实现了三次转变,这三次转变对巴勒斯坦的前途和命运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目前,在中东复杂的局势下他又面临着第四次转变的考验,这次转变一旦实现,无疑也将对巴以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8.
教育民族志是把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领域所形成和发展的术语,是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比较分析两位作者的田野经历和反思,主张将研究者“感同身受”式的情感体验作为理解教育民族志的重要维度。具体而言,研究者的情感体验包括三个层面:日常性、讽刺性和生成性。即便都是研究“教育”问题,都以“学校”为田野地点,研究者也常常因遇到文化氛围迥异的学校而有极为不同的情感体验。研究者的这种情感体验和反思对于探究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及其价值意义系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9.
“我→你”存在关系中的道德作为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道德状况的恶劣,在于越来越多的"我"信守"他→社会"式行动模式和道德评价模式,使我的道德不在场,由此形成我对道德的不作为,这种不作为行为本质上是我对我之存在故乡和生存家园的放逐。改变这种道德状况的有效途径是重建我的道德,使我重返以"我→你"为原初存在结构的关系世界,重建以我与自然、我与人、我与精神实体为三维向度的生存家园。我的道德的重建的主体前提是重塑我的道德意识、明朗我的道德态度、明确我的道德责任,形成我的道德在场坚守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不懈地展开道德作为;我的道德作为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我所不欲勿施于你,我之所欲亦施于你;我欲立而立你,我欲达而达你。  相似文献   
50.
“太极”之道与《老子》之道的差异,前以阴阳为基本范畴阐述宇宙的本源与存在样式,后以有无为基本范畴说明宇宙的生成与规律。易道的有为与《老子》的无为,易道的“时中”与《老子》的“反道之动”,在方法论上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互相补充的一面。他们共同建构了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总体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