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2篇
教育   75篇
科学研究   5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秦汉奴婢逃亡数量较多。从简牍资料看来,为了增加控制的户口和劳动力数量,秦汉政府对奴婢逃亡的惩罚并不严厉,几乎和庶民逃亡等同。秦汉政府对奴婢逃亡的打击力度,根据时间、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而言,西汉前期由于休养生息政策和黄老无为思想影响,政府对逃亡犯罪的打击力度不大。从地域而言,政府对边境地区奴婢逃亡的打击力度普遍要重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52.
ABSTRACT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t experiences between local and non-local participants may help event organizers implement diverse marketing strategies for each segment, which could efficiently improve participants’ experiences of the event. However, little research has compared the experiences between local and non-local participants in sport event settings. This study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ocal and non-local participants in their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of a triathlon event,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ervice quality,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and explores the role of participants’ residence status in these relationships.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participants (N?=?289) in a triathlon event held in Japa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local participants evaluated all service quality dimensions more positively than non-local participants. The course, ambience, achievement, and escape had positive effects on satisfaction, satisfaction had an extensively positive effect on behavioral intention, and the effect of escape on satisfaction differed between local and non-local participants. Our findings identify how local and non-local participants evaluate their event experiences differently and provid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event organizers.  相似文献   
53.
伯林在<自由论>中提出了两种自由的概念,并认为弗洛姆的积极的自由会导致自由的反面.伯林的这一看法是值得商榷的.弗洛姆激进的人道主义的积极自由在强调人的自我实现的同时,将不受他人干预的消极自由看作是实现积极的自由的必要条件,认为人有在不同方向间选择行为的自由与能力.同时,他关于逃避自由的分析也破解了伯林消极的自由不会走向其反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54.
傅山是明清之际著名的爱国学者、启蒙思想家、诗文作家,同时又是远离南方文人创作集团的廖若晨星的北方知名剧作家之一,这种独特的身份赋予他的剧作许多不同流俗的特点,值得我们研究。傅山的剧作《齐人乞食》属案头讽刺剧,旨在讽刺清初汉族理学士人的变节作官,抒发自己由民族气节而发的激愤之情。《八仙庆寿》的体例属当时民间流行的别具一格的敬酒祝寿剧,具有一定的可上演性,作者在阐述养生之道的同时,抒发了自己的救时讽世、愤激避世之想。  相似文献   
55.
鲁迅“逃离”他的“家”,却是为了更好地经营这个“家”;他苦心经营这个“家”,却被撵出这个“家”!这前后的遭际,我们完全有理由以其人之论反照其人之身:他维护这个家庭的时候,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候,他被逐出家门的时候,是“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候。造成如此尴尬的原因是强烈的负罪意识,忘我的牺牲精神,无法排解的矛盾。  相似文献   
56.
作为20世纪90年代崛起于中国文坛的桂西北文学的领军人物,东西怀着炽热的悲悯情怀,以其特色鲜明的“亚热带夏天正午的诗学”的创作风格,为读者奉献了把握当下本民族人们精神特质的系列作品,作品通过对岭南民族文化的回顾,在本土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甚至后现代的互动辩证间完成了对现代人心灵处境的真诚关照,引发了读者心灵深处“一种新的战栗”。文章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切入,深入探讨作家创作风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57.
现代个人主体的确立,首先需要"科学认知活动"、"伦理活动"、"审美艺术活动"诸价值领域的"分化","分化"结果使个体得以进驻自足、自洽的各领域内部,以其合理性和合法性免受"一体化"之力的侵扰。在此现代社会转型要求的前提下,王小波指出个体摆脱群体专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赋予人物"逃"的策略来曲线救己。"逃"体现了"消极自由"的实质,目标在于使个体"免于他制他律"和"不受强权和暴力的干预",它吸纳了"自由"的"积极"含义,即"个体成为他自己的主人的愿望",因此,是一种有效的主体救赎策略。  相似文献   
58.
19世纪末。在山东等地爆发以“扶清灭洋”为目的的义和团运动。这一运动很快自内地传入关外.于是1900年,在内蒙古西部蒙旗爆发了一场焚毁教堂,攻击教民的仇教事件。在这次事件中,作为主要被攻击目标的外籍神父.或负隅顽抗或纷纷出逃。据史料记载.当时比利时圣母圣心会十多住外籍神父为躲避义和团拳民和蒙旗官兵的围剿,从部尔多斯等地逃往阿拉善旗三盛公教堂,并在阿拉善旗王公的协助下经库伦返回比利时。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西文献对此事的记载却不尽相同。这反映出蒙旗与教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及庚子年蒙旗仇教事件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59.
肖群 《职大学报》2013,(5):68-74
高行健的长篇小说《灵山》,就其主题而言,是一部关于一个人寻找内心的安宁与自由的小说.个人自由与个体主体性密切相关,《灵山》之旅是一个寻求个体(自由主义的个体)主体性的过程.寻找灵山的过程在小说中以两条线索展开:“我”沿着长江漫游,“你”找寻去灵山的路.在这个过程中,作家想要确立的自我是一个远离政治、社会的,自由的,具有自身独立价值的个体.但是,在寻求过程中,寻求者把个体生命从现实社会中抽离出来,回避对意义、目的的追寻,最终走向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60.
明末清初之际,逃禅成为许多士子的选择,一方面是迫于政治压力,一方面也为显示自己的高风亮节。宋琬迫于生计参加了清代的科举,并且于仕途并不顺利,思想上出处的矛盾日益深重,在诗作中多有表现,后于康熙初年入狱,两年的牢狱生活使宋琬真正看淡了名禄,也看清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于是找到了儒与道释结合的思想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