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695篇
科学研究   64篇
体育   31篇
综合类   4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基于诉讼时效直接决定着当事人是否具有胜诉权,且海事诉讼时效制度尤其是海事诉讼时效的中断又与民事诉讼时效的中断不尽相同,从诉讼时效制度设立意义的角度及我国司法现状出发,对海事诉讼时效的中断进行探讨,以期引起共鸣,并对实务界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2.
试论纳税人诉讼制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认为纳税人诉讼中的“纳税人”,包括纳税义务人以及与纳税义务人地位类似的代扣代缴义务人、负税人,我国应确立纳税人诉讼制度,赋予纳税人通过司法途径监督税务机关征收行为和政府使用税款行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3.
本文着重从三种理论视角论述了余华小说在语言运用方面存在的“叙述的和声”,指出“叙述的和声”是“虚伪的形式”的显著特征,并分析了“叙述的和声”与作家创作理念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44.
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规范化、法制化,有助于维护投资者的利益,保证证券市场正常运行和资源配置合理。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利益驱动、虚构会计信息、我国公司治理机制存在制度构造上的问题以及立法和执法环节存在的问题。文章就这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45.
朱之瑜流亡日本期间所传授的学问,既不是程朱理学,也不是王阳明心学,而恰恰正是理学批判和社会现实批判的思想理论结晶--实学.朱之瑜的实学思想,是明末清初实学思想的时代精神的精华,从而也就是对日本社会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理论底蕴,值得认真总结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6.
宛梆花腔的艺术特色来源于它特有的机能状态。传统的花腔唱法蕴含着宝贵的经验,也存在理论的误区。花腔训练要纳入现代声乐技法的范畴,步入声乐科学的新境地。  相似文献   
147.
劳动公益诉讼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劳动公益诉讼作为公益诉讼的一种,具有公益诉讼的一般特性和特征。我国应当建立劳动公益诉讼制度,授予工会组织和检察机关行使劳动公益诉讼起诉权;在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护最低标准的领域中引入劳动公益诉讼;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意见或发出检察建议是劳动公益诉讼的前置程序,而劳动争议仲裁并非劳动公益诉讼的必经程序。  相似文献   
148.
论行政事实行为的可诉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事实行为是行政主体的一种行为形式,尽管不产生法律上的约束力,但行政事实行为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表明了其可能对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产生侵害,进而决定了对其所造成的损害结果进行救济的必要性。司法救济是行政事实行为法律救济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仍未能将行政事实行为纳入行政诉讼的范围之内,我国应尽快解决行政事实行为的可诉性问题,以达到充分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规范行政权力行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9.
基于法治原则、权利救济等理论与现有的相关法律规定,可将高校纪律处分争议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考虑到高校内部秩序的维护与学术自由及诉讼成本,司法审查限于退学处理、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等严重影响学生受教育权处分争议的法律问题,不审查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50.
This article draws attention to the growing evidence of a mismatch between sociological categorization and actors' worlds of meaning as expressed in the classroom. The mismatch is especially blatant in cases where students from disadvantaged groups are introduced to what educators and theorists presume to be the liberating discourse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Nurtured by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the article sheds light on this phenomenon by delving into the logic of the actors' own worlds of meaning while making a concerted effort to avoid directing prepackaged allegations of ‘false consciousness‘ at informants. The article delves into the mismatch by reviewing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sites in two national contexts, the United States and Israel. Its findings from a unique high school in Jerusalem invite researchers to explore new avenues for understanding cultural encounters at school in view of the growing multicultural re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