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1453篇
科学研究   103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36篇
综合类   79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7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132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建筑是虚拟三维数字校园模型中的基本对象,已有的对建筑的表示局限于某一层次级别,连续层次级别这一概念对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建筑进行表示和建模,而连续层次级别方法统一了虚拟三维数字校园模型中不同类型的建筑的表示。  相似文献   
82.
自从私有制产生以来,男女的地位就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给女性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共产党把人类解放,其中也包括妇女解放当做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也确实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与国统区相比,延安妇女的地位有空前提高,但无可否认的是男女不平等的状况在延安依然存在。这说明要真正把男女平等由理想落到实处,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与旧思想、旧观念、旧习惯作斗争的艰苦过程。而这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男女平等新常态,也不无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3.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和《单位》都是以青年知识分子对理想之思考为主要内容的文本,在不同时代背景的观照下,呈现出不同的文本特征。通过对两部作品的互文性阅读,可以看到不同时期青年知识分子在面对理想时所展现出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84.
屈原至死不肯离开楚国,除了广为接受的精神因素之外,还有物质现实因素使他离不开楚国。屈原作为与楚王同姓的贵族,在楚国享有较大政治权力,这是他实现自己美政理想的保障;屈原在楚国享有丰厚的经济权益,离开楚国意味着这一权益的丧失,而他又不愿出仕他国或直接从事生产,所以将失去生活来源;家族与政权的相互依存关系使得他还要考虑家族的利益。现实因素并不是主导,但对于塑造一个完整充实的屈原形象,则不得不考虑。  相似文献   
85.
虚拟学习语境,简称虚拟语境,是指依托三维虚拟学习平台,建构仿真的三、四维学习情境,使学习者沉浸在虚拟现实环境里,实现多感官同步交互,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与体会,从而顺利实现意义构建,习得知识。在二语习得语境中,将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与二语习得进行前瞻性地整合,对虚拟语境的模式和分类进行细化,由此为解决我国二语习得环境缺乏之问题提供现实、可行的方案。该模式分类中主要分为课堂内虚拟语境和课堂外虚拟语境。这两大类虚拟语境又细分为四类,分别为观看式虚拟语境、任务型虚拟语境、互助式虚拟语境和实践型虚拟语境。  相似文献   
86.
张岱年的"进化"思想,是其"新唯物论"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进化"思想,很有个性。其主要特点是:宇宙或宇宙之大全是以"物质实在"为根本;物质不是"一大机械"的、"被动"的,而是"进化"的;进化不是"一大有机体",而是"发展历程";历程是由"一般物质"到"有生命的物质",再到"有心知的有生物质"即人;而人"能自觉地创造自己的生活",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这就既不同于机械唯物论的机械主义,也有别于有机主义者的生命主义。他成功地将有机主义者柏格森等的有机观与唯物论的物质观加以综合创新,作出了新贡献。  相似文献   
87.
王之道《相山居士词》存词近二百首,词集中有很多唱和之作,表现了他忧时忧民的积极心态。节序词表现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和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个人的政治苦闷。还有一部分词,王之道借陶渊明和苏东坡表达远离政治、意欲归隐的心态。  相似文献   
88.
阿来新作《瞻对》刻画了一个土司部落两百年的传奇历史,再现了川属藏民命运的跌宕起伏。作品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利用非虚构的文学表现形式,通过历史上实有其事的故事,展现了作者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深刻理解。作者用反思的眼光重审历史,追溯了一段复杂的记忆。  相似文献   
89.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