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1篇
教育   218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近年来,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流行小说空前繁荣。流行小说在校园中更是广泛地流行,其中所表现的亚文化思潮必然会对青少年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论文以《三重门》为例,分析其文本中的批判性亚文化在学校管理、当今的许多出书现象、以及藏书现象的主要表现,并阐述其中的亚文化思潮对青少年阅读习惯及写作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小说是网络文学中最受欢迎和最商业化的文体。网络小说目前呈现出三个主要特征:类型化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幻想性文学的彰显以及商业化与非商业化写作的共存。不过,网络小说的发展也面临抄袭和侵权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Philip Pullman's insistence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creative power of stories in education and the need for children to think deeper about texts than the surface plot; the suitability for fantasy literature to be used for this ‘larger project’ and the current power of children's fantasy, leading to Pullman's winning of the Whitbread Prize; and Pullman's vehement rejection of links between His Dark Materials and C.S. Lewis's Narnia books. Both series are influenced by Paradise Lost but read from their own religious position: Lewis is the conservative traditionalist and Pullman the liberal reformer. In both, Christian allegory is used to encourage deeper readings of the works. Ultimately, Pullman's criticism of Narnia draws attention to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series and the power of both to provoke challenging questions rather than straightforward answers.  相似文献   
14.
翻译变形为一种非正常翻译手段,它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在晚清小说翻译中尤为突出。以往翻译研究大多从文本转换层面来对之做出界定,结果将之排除在翻译之外,而遭后世诟病。通过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路径,探究晚清翻译变形背后的文化成因,认为,接受语境和诗学观念造成了变形的外部压力和内部诱因,致使与翻译之正法背道而驰,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又是合理的、可取的,对中国文化和文学演进的作用仍然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5.
《桥》是一曲悠扬的田园牧歌,是一幅静谧的山水画,是对应然的理想世界的憧憬,这里远离战乱纷扰、景色优美宜人、人性淳朴善良。《桥》之美在于其虚幻性,它留给我们的不是对现实的思考,而是精神的寄托。废名通过三重梦境的建构完成了其幻想叙事,由身处现实、渴望桃源,到走进桃源、抗拒现实,再到融入桃源、超越现实,逐步摆脱了现实的束缚,完成桃源仙境的重建。  相似文献   
16.
明清小说戏曲理论具有丰富的佛教心性论内涵。明清小说戏曲思想家认为,艺术的虚构性出于创造之心,因而推重真实性情的书写,提出“写心”、“曲为心曲”等直切心源的学说,主张以平常心境进行审美活动。探讨明清小说戏曲理论与佛教心性论的关系,不能忽视贯穿其中的般若空观精神。  相似文献   
17.
明清艳情小说以扭曲的形态反映了欲望横流的时代风气,另一方面又以近似寓言的形式表达了对色和空的理解。混同三教的似是而非的出世,实际上体现了男性作者对欲望横流的世界的难以割舍。在启悟者缺位的情况下,本应为由色到空转换链务的因果报应成了男性中心的理念表达。对现世报应的强调,固然是现实责任的承担,但是缺少了因果轮回,男性纵欲的果报由女性承担,已从根本上背离了倡导众生平等的佛教观念和因果报应的主旨。  相似文献   
18.
从宋元话本到清代的白话公案小说,判官形象的发展和演变分为两个阶段:由宋元到明,判官形象由否定逐渐转向肯定;由边缘向中心靠近;由人上升为神。由明到晚清,判官形象由肯定逐渐转向否定;由中心向边缘外移;由神又下降为人。判官形象发生变化有社会环境、民众心理和创作主体这三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废名小说中存在着“非严肃精神”。促成其非严肃精神的两个主要因素是“乱写”和“诙谐”。废名张扬非严肃精神之意义在于对小说所拥有的诸多艺术功能的恢复和拓展。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将自己学的目光投向了“软弱”和“不彻底”的凡人,关注他们被忽略和被压抑的人性的常态,更加贴近了历史化的主体及其精神世界。她对小说故事性的高度重视,摆脱了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和启蒙话语强加在小说身上的重荷,体现了对小说这种体的充分尊重。她探讨了现代表现技巧和形式与传统通俗小说融通的可能性,并以其卓越的才华为“雅俗共赏”做了可贵且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