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84篇
科学研究   12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19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陈子昂是唐代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一位诗人,他的思想包含有儒、释、道、纵横等等诸多成分,而且在人生的各个阶段还表现出不同的取向和特点,他的思想渊源和形成原因是相当复杂的。长期以来,学界就这些问题做了不少宏观的研究和微观的探讨,积累了许多研究成果。为此,对20世纪大陆学界关于陈子昂思想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和简评。  相似文献   
15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提高大学生就业力这一新问题、新挑战时,其具体实施模式、方法必须进行调整与创新。必须坚持谋求与用人单位的用人结构、人才评判标准和消费需求相适应,谋求与大学生就业和从业及职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措施,从而实现大学生就业力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3.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华裔文学出现了对抗华人"刻板印象"的自觉创作,成果显著,父者形象的建构是其中颇有价值的一部分。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父者形象主要指第一代移民群体。试从否定现实父亲,追寻精神之父和重构历史,彰显华裔英雄本色两个方面来分析父者形象建构的策略,并由此解析这一形象建构的意图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4.
作为自我约束的诚信制度,是在非合作博弈框架下,参与人自我优化选择的结果。诚信形成需要以下条件:(1)主体之间具有共同的利益。唯有如此,双方才有机会和动力去信任对方并相信对方能为自己带来长期和最大的利益。(2)诚信关系的建立需要主体双方互动。没有人会选择诚信,反映了个体的理性行为产生的集体的不合理性行为,体现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构建信息完全的诚信重复博弈模型和引入约束条件与事后惩罚成本是解决诚信缺失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5.
余华小说创作经过了由损父、无父、缺父、失父到亲和父亲再到找到及认同父亲形象的文化体认过程。余华小说创作经历的是一场由颠覆传统再到回归传统的经验嬗变。  相似文献   
156.
传统父亲的理想的幻灭--对白嘉轩的原型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鹿原》是90年代引起过极大轰动效应的家族小说。本文运用原型批评学说,从父亲这个原型意象的“符号象征——审美”意义出发,在作者创作活动与读者想象反应之间的心理同一性的层面来解读《白鹿原》中的“父亲”白嘉轩。他的权威是在一系列的父子冲突中树立起来的。他在父子冲突中的失败,预示了传统父亲权威的消解,大儿子“父亲”权威的树立,昭示着新型“父亲”诞生。  相似文献   
157.
在学生权利意识不断高涨的年代,高校处分学生引发大量纠纷,正当程序的缺位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在高校处分学生过程中引入正当程序,切实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8.
道德建设与大学生身心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观念的冲突,是大学生陷入心理困扰的深层次原因。道德缺失构成了大学生生活的不和谐音符,也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就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9.
中国动画片多展现母性色彩,以追随母亲为主要特征;西方动画片多展现父性色彩,以追随父亲为主要特征。这两种单性倾向的特征各有其弊端。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中西方应该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以期对儿童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0.
对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再探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现代传播学的发展为背景,以受众谱系中的发展脉络为史线,使用与满足理论具有的地位及意义是重大的:该理论使研究视角从以传播者为中心转向了以受众为中心;从功能主义的视野出发,该理论体现了媒介在微观与个人层面上的功能,以及它后期又如何试图从功能主义的框架中挣脱出来;该理论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缺陷表现为其批判精神的缺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