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669篇
科学研究   3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2篇
综合类   5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41.
文章从视觉文化观照象形拳,认为:以"内视"为主的象形拳具有"立象以尽意"、"物我合一"的美学特征;它会给观众带来"内模仿"的快感,"游戏"形式的亲昵感,以及"物趣"盎然的审美状态。  相似文献   
742.
王维诗表现出"苦情"和"圆满"的两极生命形式。从佛教"一心开二门"的义理来看,二者统摄于"一心",却分属两个价值维度。苦情诗持社会道德伦常的价值判断,由心生灭门而生,不具备心性层面的超越。圆满者属心性本源的终极价值,契合心真如门而生,是"一心"之禅境界。  相似文献   
743.
人作为情感与理性相统一的生命存在,二者的失衡将会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生命困境和道德困境。对于当今时代而言,经济理性和科技理性的绝对主导地位已经导致人类处于“神圣遭劫”、物欲横飞的道德哲学困境中。从人的本性来看,儒家以情为主、情理统一的情理精神为我们超越现代道德哲学困境能够提供有益的价值启示:通过以“情”论“性”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系统,以道德之“情”构筑意义世界,以伦理之“隋”重塑人的“伦理整体性”。  相似文献   
744.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其作品以刻画人物感受见长,幻灭感是其文学创作的一个主要题材。林黛玉则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多愁善感闺秀之典型。本文主要通过对曼斯菲尔德的几篇短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及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性格分析比较,揭示曼、林二人之间的相似之处——触景生情的幻灭感。  相似文献   
745.
前人对柳永词的类型研究多关注于歌妓词或艳情词,对于其季节主题的,也多关注其秋暮词,而少有对其咏春词进行专题研究。因此,文章对柳永咏春词从点题方式、咏春时节、情感意向等方面进行全面探讨。柳永咏春词写作的手法新巧、风格多样、题材广泛和视野开阔,在柳永词作当中,咏春词在数量上居首位,从质量上来说也可称上乘,其艺术价值值得人们更多地关注。  相似文献   
746.
中国古代文学主要是抒情文学,绝大多数都用客观之“物”来抒主观之情,借号抒情最符合文学的感情性和形象性。形成中国古代借景抒情文学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感物说”、“比德说”及中庸、中和的美学观等是其形成的深厚的文化理论背景。借景抒情可以说是生命的艺术,是人生化的艺术涵浸于中国文化的氛围之中。  相似文献   
747.
"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作为当时的朝廷重臣和声望极高的文坛领袖,他的书法美学思想在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从韩愈所作《送高闲上人序》一文入手,对韩愈的书法美学思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48.
针对德国学者顾彬对中国作家"为什么要讲故事"的批评,阐述了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小说家的路径选择,即从倾心于模仿博尔赫斯和法国新小说,把"讲什么"转换为"怎么讲",以"纯文学"对抗强大的政治话语的压迫,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有关反省,以及用讲故事的方式应对急骤变化的社会现实的自觉努力。分析中国文学"为什么要讲故事"的内在机理,梳理现代性、本土化、乡土情怀、现实感与中国文学基本经验的关系。  相似文献   
749.
选择歌剧《维特》中的《为何唤醒我》这首咏叹调,从男高音演唱风格把握的角度,研究分析并阐述了作品中人物性格的特点、声音技术的运用及音乐情感的表现等相关内容。指出演唱时,在控制声音力度、合理运用气息、声音及法语语言的处理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50.
中国园林在文学作品中成了"是非之地",成了风月之所,究其原因,因为中国园林在历史和自身营构中体现出的暧昧氛围,特别适合男女的传情放欲、幽会偷情,反映在文学中就成了诱情、诱欲的强烈符号.中国园林在文学中所表现出的反动的一面,是和中国儒家理学对人性的压抑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