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商品拜物教及其观念在我国社会现实存在的主要表现是:物质崇拜;商品货币关系的泛化;拜金主义。为此,要坚持以人为本,反对只见物不见人;明确市场交易的边界,防止和纠正商品货币关系的泛化;抵制和反对拜金主义,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最蓝的眼睛》中的“恋物”悲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作品主人公黑人女性波莉及其女儿佩克拉在白人强势文化的压力下丧失自我,用“恋物”的方式填补心理缺失,双双沦为白人文化意识形态的牺牲品。她们的“恋物”悲情是殖民主义对民族进行叙述建构的结果。作品以此强调保持民族文化尊严对第三世界国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卢卡奇"物化"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卡奇从对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现象的分析出发,深刻揭示了普遍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进而提出无产阶级要通过“整体性革命”来克服物化的理论。分析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具体内容,探寻物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并揭示其哲学本质,对于我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协调好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二者关系,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是一种文化立场或知识立场,将其引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有利于对传统政治社会学方法论和文学史观进行全面改造,有效地整合既有文学史观念,扩展研究内涵,开拓新的研究方向。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本土现代性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范畴或主要阶段:启蒙现代性、现代性文化分层、现代性整合。知识拜物教理论和方法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本土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80年代出生作家的小说,是新世纪当代文坛的一道风景线。作为在路上的一代,他们有很好的艺术潜质,其作品呈现出了反商品拜物教的意义,但他们的成名也源自成功的商业运作。  相似文献   
16.
《资本论》中的“二重性”学说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两种"二重性":一种是"与生俱来的二重性",另一种是"历史地获得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属于第一种,商品和资本的"二重性"则属于第二种,前者不能充足地说明后者,对后者的透彻说明须借助拜物教批判理论。劳动二重性学说,只是马克思的"二重性"学说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马克思的"二重性"学说的精义在于揭示"物"的"社会形式"是如何"历史地获得和叠加"的。马克思的"二重性"学说与"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叙述逻辑的任务在于,理论地再现"物""历史地获得和叠加"一定的"社会形式",从而获得其"二重性"这一历史过程。把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上升"逻辑"偷换"为从"具体"到"抽象"的"下降"逻辑,是一种有害的理论倒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是在《资本论》中得以完整阐述的。它主要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掩盖,其根源便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后马克思主义者齐泽克从欲望出发对商品拜物教理论进行了拉康式的解读,两人在商品拜物教的特征、起源和破除的可能性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是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消费异化是一脉相承的.鲍德里亚认为文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一种商品,在消费方式、消费内容、消费动机方面都已经符号化了.文化符号化的实质是在消费社会中文化的意义与符号之间产生了无法逾越的跨距,在大众传媒的强大推动下,文化的意义被消解.人们的文化消费只是符号消费.这些观点对于中国建设先进文化具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的泛滥,是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拜金主义不同于马克思当年所批判的货币拜物教,我们应廓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拜金主义和合理、规范的求金主义。  相似文献   
20.
商品是拜物教理论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从商品入手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运动的奥秘。通过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批判,马克思建构了劳动价值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性。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提出“物化”理论与“符号拜物教”理论,其实质仍然是拜物教性质的,需要加以批判与超越。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仍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并且具有更为广阔的理论意蕴——在实践哲学层面的“未来预见”,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阐发关于共产主义的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