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6篇
  免费   5篇
教育   1537篇
科学研究   1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5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169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武全才的皇帝,他的诗歌大都显现出雄健高迈,感情激越,格调不俗的特点,初步体现了南方“清绮”与北方“贞刚”相融合的美学理想,在扭转华靡诗风,开创新的美学思想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应该对唐太宗在唐诗史中的地位作一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992.
李清照诗词风格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清照是一位诗词兼工的作家。她的诗词在选材、写作方法、语言运用、意境营造上都有明显差异 ,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然而 ,她的诗词创作 (尤其是后期 )又常常打破这一界线 ,呈现出一些相同之处。究其异同的原因则应从两种文体的特点、发展状况、她本人对诗词的看法 ,以及她非同寻常的生活经历上去找答案  相似文献   
993.
《周易》卦爻辞已经开始讲究对仗和用韵,句式生动流畅、简明洗炼,在形式上呈现出诗歌的特征;成功地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形成了色彩斑斓、摇曳多姿的艺术风格,在内容上具备了诗歌的意境。《周易》对《诗经》的创作具有明显影响。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诗歌原初状态的萌芽。  相似文献   
994.
异文是古书流传过程中常出现的字句互异现象,杜甫诗中就保存着极为丰富的异文材料。本文对杜甫诗中字词异文产生的原因进行探析,主要有三个方面:辗转讹误;只记词音;遣词用字不同,义同、义近。  相似文献   
995.
先秦“乐”的含义,除现今音乐之义外,它还是诗、乐、舞的总称。诗乐使诗在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的母体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周代的礼乐制度的确立与推行,客观上推动了诗的普及与发展,其典礼中由于音乐的分类,体现了诗的分类在诗的传播上的意义。但是儒家推崇雅乐和诗教立场,给先秦诗歌的发展和流传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996.
山水诗与田园诗同样属于写景诗的范畴,都以描写自然风光为主要对象,两者的创作初衷建立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之上,都是对对立于山水田园生活的俗世生活的厌弃与不满。但是相比较而言,二者在情感内涵与情感表现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造就了田园诗与山水诗的不同,本文着重从山水诗和田园诗的这两方面分析二者的差异。  相似文献   
997.
虚构运动是一种描述非真实现象的认知表征模式,它广泛存在于文学语言之中。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家Talmy的虚构运动理论,对经典宋词中的方向路径、辐射路径、影子路径和感知路径四类散射虚构运动表达进行解读,分析了概念化主体的心理模拟运动和有次序的心理扫描在虚构运动意义表征中的重要作用。虚构运动的概念化具有动态性,并强调概念化主体的心智介入、心智与环境互动,这对诗词意境的传递大有裨益,为文学创作和理解增添了色彩。  相似文献   
998.
崔与之曾"七辞参知政事,十三辞右丞相",是南宋后期有名的贤臣。而他同时也作为一位文学家名世,有"岭南儒宗"之称,并开创了"菊坡学派"。嘉定十三年(1220)他奉旨入蜀,在蜀五年,政绩颇多。而他在这期间也间有诗作,惜现存不多。从仅存的蜀中诗来看,崔与之在蜀中交际颇广,时常与丁黼、李曾伯、洪咨夔等人唱和,而这也成为他蜀中诗歌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999.
船山对于诗歌与音乐关系的阐释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内容上要求一章一意。二、音律上讲求声情。三、诗与乐互为体用,互为表里。从内容到音律,再到两者的相通性,船山认为"诗乐一体"具有合理性。这也是船山整体辩证法思想的体现,虽然两者之间也可以存在排斥、分立,但最终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000.
李长之在德国浪漫主义精神资源的影响下对《红楼梦》的作者态度和文学技巧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挖掘出《红楼梦》中理想性和虚构性的诗学价值,是红学从史学研究到文学批评的转变过程中的不可或缺一环,具有余英时所谓的“红学革命”的“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