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0篇
教育   836篇
科学研究   120篇
体育   37篇
综合类   62篇
信息传播   7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Feedback on student work is a key mechanism for improving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HE) and can be provided in a variety of forms. Recently, many institutions have moved to the provision of electronic feedback, although evidence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is mixed. While many studies evaluating the students’ perception of feedback are now available,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of contrasting perceptions of its valu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disciplines. This work aims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expectations and perception of feedback, especially electronic, and the disciplinary area of study in HE. Students (n = 1017) across different courses from a post-1992 university in the UK were surveyed and categorised into five disciplinary clusters: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Business and Accounting; Art and Design; Media and Languages; and Psychology and Social Care. Perceived relevance as well as the most pertinent features and expectations of the quality of electronic feedback for students varies according to disciplinary cluster and thus closely aligns with a specific cluster’s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actice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may help institutions to reflect on the role of electronic feedback as part of their ongoing assessment practice and how teaching in the different disciplines may result in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the value of electronic feedback.  相似文献   
992.
良好的考核评价政策有助于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具有显著影响。目前,绩效评价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师评价制度的主流,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深远。探究当前教师绩效评价制度如何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通过对S大学的实地调研发现,教师评价制度有赖于建立“层级管理-量化的相对指标-外部裁决”的管理技术,施予青年教师结构性压力,使其产生“适应顺从”的惯习,影响其专业知识、专业自主、专业伦理和专业情意。基于布迪厄的实践理论,研究发现:评价制度与场域内的资源配置机制在形塑青年教师自我认知与行为选择方面具有一致性;应采取优化资本配置、调整学术人员惯习、关注学术场域内发展性评价等策略提升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性。  相似文献   
993.
提高高校办学效益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办学效益是以一定的对高等教育的资源投入,提供尽可能多的以人才为主的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产出。发展学校规模是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基础,提高教育质量是提高办学效益的根本保证,学科专业调整是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加强高校管理是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手段。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办学效益才能持续提高。  相似文献   
994.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把握其复杂的背景和深刻的内涵,围绕五项任务加强全党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995.
论东汉诗体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是我国古代诗体变化的重要时代,但由于时代久远,载籍阙如,加之近代以来疑古思潮影响,使人很难看清此时诗体变化情况。章对东汉时期的诗歌(以五七言诗为主)作品时代进行辨析,勾勒出了东汉诗体发展变化的脉络。  相似文献   
996.
试论我国旅游专业本科教育的尴尬与出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旅游专业本科教育的尴尬与不景气已经成为旅游教育界的共识,对其原因见仁见智。本文以旅游学科地位、专业设置以及培养理念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在对旅游人才需求市场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学科的应用性特点,试图从本质上理清问题的关键症结所在,最后提出了走出困境、摆脱尴尬的路径。  相似文献   
997.
重点学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重点学科建设从国家层面向省级层面、校级层面延伸并日益制度化,重点学科建设本身演变成了我国大学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作为我国大学内部制度的一部分,当前的重点学科建设明显具有政策性、层级性和封闭性等制度特征。  相似文献   
998.
在中学的音乐课堂教学中,"中国民歌鉴赏"采用五种属性分类的形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简单易行的教学立意。作为音乐鉴赏教学的切入点,学生可以从自己生活实际出发,极大丰富了"民歌"的思维想象、感受及体验过程。从而体现了新课程的音乐课堂教学"生本观";通过对"中国民歌鉴赏"教学方法的改革,更好的提升改变学生对学习"中国民歌"的某些陈旧观念、态度;使学生能通过新学会的民歌"分类"方法,洞察到"中国民歌"内涵的真实性、趣味性和传统性。从而达到增强对我国优秀传统民歌的热爱与传承。  相似文献   
999.
图书馆学跨学科研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馆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是使得学科间的互动与交流成为图书馆学在研究视角、理论发展、研究方法与策略等方面获得新鲜血液的重要途径。在学科细化、学科融合的学术背景下,图书馆学既要维护自身的独立学科地位、立足于图书馆学本位,又要主动迎接社会变革引发的学科融合的挑战,走出其封闭的区间,与社会相融合。学科交流与图书馆学自身地位的巩固与发展,这二者间的互动共存是图书馆学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00.
重点学科期刊资源利用调研分析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通过对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中文期刊阅览室重点学科期刊资源利用情况的调研分析,提出了重点学科期刊文献资料订购与收藏,科学高效的阅览室基础管理工作和深层次、多途径开发利用学科专业期刊文献资源等几方面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